,束其二,以一拍之。
禾辭桑歌樂,親耕、親桑用之。親耕用金六,鼓六,簫六,笛六,笙六,拍板六。親桑用金二,鼓二,簫、笛、笙各六,拍板二。簫、笛、笙同中和韶樂,板同丹陛大樂。
金制同鐃歌鼓吹而微小。槌用黃韋,瓜形,柄魨硃。
鼓,制如龍鼓而微小,懸於項擊之。
慶神歡樂,凡群祀用之。其器雲鑼二,管二,笛二,笙一,鼓一,拍板一,惟祀先蠶及關帝、文昌則加隆焉。笛、笙、鼓同中和韶樂,雲鑼、管、板同丹陛大樂。
宴樂凡九:一曰隊舞樂,一曰瓦爾喀部樂,一曰朝鮮樂,一曰蒙古樂,一曰回部樂,一曰番子樂,一曰廓爾喀部樂,一曰緬甸國樂,一曰安南國樂。
隊舞有三:一曰慶隆舞,凡殿廷朝會宮中慶賀宴饗皆用之;一曰世德舞,宴宗室用之;一曰德勝舞,凱旋筵宴用之。三舞同制,皆舞而節以樂。其器用箏一,奚琴一,琵琶三,三絃三,節十六,拍十六。
箏,似瑟而小,刳桐為質,通長四尺七寸三分八釐五豪。十四弦,弦皆五十四綸,各隨宮調設柱。底孔二。前方,後上圓下平,通體魨金,四邊繪金夔龍。梁及尾邊用紫檀,弦孔以象牙為飾。
奚琴,刳桐為質,二絃。龍首,方柄。槽長與柄等。背圓中凹,覆以板。槽端設圓柱,施皮扣以結弦。龍頭下唇為山口,鑿空納弦。綰以兩軸,左右各一,以木繫馬尾八十一莖軋之。
琵琶,刳桐為質,四弦,曲首長頸,平面圓背,腹廣而橢。槽面施覆手,曲首中間為山口。設檀軸四以綰弦,左右各二,山口上以黃楊木為四象,下以竹為十三品,按分取聲。中腰兩旁為新月形,腹內以細鋼條為膽,弦自山口至覆手,長二尺一寸六分,第一弦以硃飾之。
三絃,斫檀為質,修柄,方槽,圓角,冒以虺皮。柄貫槽中,柄末槽端覆以木。穿孔貫弦,匙頭下半鑿空納弦,以三軸綰之,左二右一。
節,編竹如箕,魨硃,背為虎形。用圓竹二,劃之以為節。
拍,紫檀皮四片,束其三,以一拍之。
太祖平瓦爾喀部,獲其樂,列於宴樂,是為瓦爾喀部樂舞。用觱篥四,奚琴四。奚琴同隊舞樂。
觱篥,蘆管,三孔,金口,下哆,中有小孔。管端開簧,簧口距管末四寸五分三釐。
太宗時,獲朝鮮國樂,列於宴樂,是為朝鮮國俳。用笛一,管一,俳鼓一。笛同中和韶樂,管同丹陛大樂。
俳鼓如龍鼓而小,懸於項擊之。
太宗平察哈爾,獲其樂,列於宴樂,是為蒙古樂曲。有笳吹,有番部合奏,皆為掇爾多密之樂,掌於什幫處。笳吹用胡笳一,箏一,胡琴一,口琴一。箏與隊舞所用同,惟設六絃。
胡笳,木管,三孔,兩端施角,末翹而哆。自吹口至末,二尺三寸九分六釐。
胡琴,刳木為質,二絃,龍首,方柄。槽橢而下銳,冒以革。槽外設木如簪頭以扣弦,龍首下為山口,鑿空納弦,綰以二軸,左右各一。以木繫馬尾八十一莖軋之。
口琴,以鐵為之,一柄兩股,中設簧,末出股外。橫銜於口,鼓簧轉舌,噓吸以成音。
番部合奏,用雲鑼一,簫一,笛一,管一,笙一,箏一,胡琴一,琵琶一,三絃一,二絃一,月琴一,提琴一,軋箏一,火不思一,拍板一。簫、笛、笙同中和韶樂,雲鑼、管同丹陛大樂,箏、琵琶、三絃同隊舞樂。
胡琴,二絃,竹柄椰槽,面以桐。槽徑三寸八分四釐,為圓形,與笳吹之胡琴橢而下銳者不同。山口鑿空納弦,以兩軸綰之,俱在右。弦自山口至柱,長二尺三分五釐二豪,以竹弓繫馬尾八十一莖軋之。
二絃,斫樟為質,槽面以桐,形長方,底有孔,槽面施覆手如琵琶。曲首後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