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位,使忠臣良將皆能心向大唐,為陛下效命,為江山社稷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杜如晦等一眾文臣見此情形,紛紛出列,神色恭敬,齊聲贊同。
他們深知此刻形勢明朗,陸通戰功赫赫,若唱反調,不僅有違聖意,更會遭眾人詬病。
而那些世家官員,雖心裡極不情願,然在這眾口一詞的局面之下,也只得強壓下心中的不滿,面色陰沉地隨聲附和,表示同意。
畢竟在這朝堂之上,在李世民的威嚴之下,在大勢所趨的情形之中,他們縱有百般不願,也不敢公然違背,只得暫且隱忍,以免引火燒身。
然而,偏有個別的世家官員站出來反對,只見其神色倨傲,言辭激烈,高聲說道:“陸通殺俘虜築京觀,此等行徑殘暴不仁,有傷天和,萬萬不可封侯。”
其話語一出,朝堂之上氣氛驟然緊張,眾人皆側目而視。
此等反對之聲,在一片贊同聲中顯得尤為刺耳,彷彿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
李世民聞言,眉頭緊皺,面露不悅之色,壓根懶得搭理這個不知好歹的二貨。
他龍威一震,冷哼一聲道:“如此不明事理,胡言亂語,回家反省一段時間,好好清醒清醒!”
那聲音如雷霆萬鈞,震得朝堂微微顫動。
那世家官員頓時面如土色,冷汗涔涔,再不敢多言半句,灰溜溜地退了下去。
除了對陸通的獎賞之外,其他將軍的獎賞亦需細細商討。
當日,朝堂之上,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之聲此起彼伏,議論不休。
各方觀點交織碰撞,猶如亂麻,難以迅速理清。
直至深夜,仍未得出定論。
諸多大臣皆被困在這太極殿偏殿之中,用膳之時也是心思重重,匆匆扒拉幾口飯菜,便又投入到激烈的討論之中,忙得不可開交。
李承乾臨朝聽政,端坐在一側,神色間難掩欣喜之意,心裡替恩師陸通由衷地高興。
陸通此人,不僅是那治世之能臣,能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造福一方百姓;更是一個軍中良將,於沙場之上縱橫馳騁,指揮若定,戰無不勝。
其文韜可安邦定國,武略能橫掃千軍,真可謂是樣樣精通,舉世罕見。
每每思及此處,李承乾便對陸通欽佩不已,暗自慶幸能得如此良師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