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飽含深情的介紹,述說著他們的英勇事蹟,記錄著他們在沙場上的無畏拼搏與壯烈犧牲。
那一行行文字,猶如無聲的頌歌,傳頌著他們的忠誠與熱血,讓後世之人銘記他們為了守護涇陽、守護大唐所付出的一切。
涇陽縣學每月皆會精心組織莘莘學子們前往紀念碑處進行莊重悼念。
每逢此時,學子們皆身著整齊的學服,懷揣著崇敬與哀思,步伐沉穩而有序。
他們在碑前默立,神情肅穆,眼中滿是對英烈的緬懷與追思。
而後,便有愈來愈多的百姓受到感召,自發前去悼念。
有白髮蒼蒼的老者,顫顫巍巍卻執意前來;有身強力壯的青年,心懷敬意神色凝重;亦有婦孺稚童,在長輩的引領下,懵懂而虔誠。
漸漸地,此般悼念之行形成一個深入人心的習慣,每逢特定時日,四方城門處的紀念碑前,總是人頭攢動,香菸嫋嫋,那一片莊嚴肅穆之景,令人動容。
陸通親力親為,給那些犧牲的軍人家庭鄭重頒發了烈士鐵券。
此鐵券莊重威嚴,象徵著無上的榮光與保障。
明文規定,持有烈士鐵券的家庭,神聖不可欺辱,但凡有膽敢冒犯者,涇陽縣衙必將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且涇陽縣衙每年皆會按時給這些烈士家庭撥付撫卹金,風雨無阻,歲歲如此。
那一筆筆撫卹金,承載著對英烈的緬懷與對其家人的關愛,直至子女長大成人,能夠獨當一面;直至父母安享天倫,得以安度晚年。
由此,涇陽縣內的青壯們參軍之意願竟是異常強烈。他們心懷熱血,壯志凌雲,皆渴望投身軍旅,效命疆場,以報家國。
那一張張年輕而充滿朝氣的面龐上,寫滿了堅定與決絕。
未幾,報名參軍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很快,便將涇陽軍新擴編的名額給滿滿當當填滿了。
一時間,涇陽軍中士氣高昂,軍威浩蕩,彷彿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勢不可擋。
程咬金聞此情形,不禁心生羨慕之意。他慨嘆道:“涇陽軍此般募兵制之軍隊,亦是大有可為。然,其前提乃是需有充足之財政支援,方可保其兵強馬壯,軍威赫赫,方能於沙場上屢立戰功,揚我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