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中的世家官員眼見自家派系的官員被押送回京,大禍臨頭,頓時慌了神。
他們匆忙聚集商議,而後紛紛提筆上奏,急切地為那些犯下過錯的官員求情。
在奏疏中,他們言辭懇切,反覆強調這些官員雖在執行留學生管控政策時有所不當,犯下過錯,然罪不至死。
他們試圖以各種理由為其開脫,諸如“初犯無知”“一時疏忽”之類的說辭,充斥於奏章之中,期望能打動李世民,從輕發落。
當李世民毅然決然地決定將這些阻撓政令推行的官員問斬時,世家官員們皆驚得瞠目結舌。
他們無論如何也未曾料到,李世民此次竟如此決絕。
在他們的印象中,李世民向來以仁愛治國,愛惜民生,寬厚大度,對待臣子多有包容。
如今,面對這一嚴厲的懲處決定,世家官員們不禁暗自思忖:“這李世民怎麼突然變得如此嗜殺?還是那個心懷天下、對百姓和臣子關懷備至的李世民嗎?”
他們心中滿是疑惑與不解,同時也隱隱感到一絲恐懼,生怕這股嚴厲的風氣,下一次就會波及到自己身上。
然而,他們卻未曾想過,自己為私利阻礙政令推行的行為,對大唐的根基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危害。
在莊嚴肅穆的朝堂朝會之上,氣氛凝重如鉛。
李世民目光沉穩地投向御史大夫魏徵,滿朝文武的目光也隨之匯聚。
李世民神色平靜,卻隱隱透著一絲威嚴,開口問道:“魏愛卿,對於此事,你有何看法?朕是否應該饒恕這些人,以彰顯朕的仁德和寬宏大量?”
李世民深知魏徵剛正不阿,敢於直諫,其見解往往能切中要害。
此刻詢問於他,既是對魏徵的信任,也是期望能聽到一番客觀公正的論斷,為這棘手之事的處置尋得一個妥善的方向。
朝堂之上一片寂靜,眾人皆屏息凝神,等待著魏徵的回答。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揣著不同的心思,而魏徵的這一番話,或許將影響到那些阻撓政令官員的最終命運。
魏徵心中明鏡似的,深知此事自己已然無法推諉。
他抬眼看向高坐龍椅之上的李世民,從陛下那看似問詢,實則已有定斷的態度中,已然洞悉其心意——陛下顯然是要找人替他的處置行為背書,以便佔據道義的制高點。
而向來以直言敢諫聞名,素有“噴子”之稱的自己,無疑是極為合適的人選。
魏徵心中雖對此事洞若觀火,但他亦明白,李世民此舉實是為了大唐的長治久安。
於是,他整了整朝服,神色莊重地出列,朝著李世民恭敬地拱手行禮,言辭鏗鏘有力地說道:“啟奏陛下,微臣以為陛下所頒行之政令,實乃於大唐國運有利,於天下百姓有利。此乃陛下高瞻遠矚,為我大唐謀福祉之良策。”
說到此處,魏徵微微一頓,神情變得嚴肅而冷峻,接著道:“然而,竟有部分官員,不知出於何種私心雜念,公然阻撓政令推行。此等行徑,實乃置大唐利益於不顧,將百姓福祉棄若敝履。他們心中毫無家國大義,如此之人,實乃罪大惡極,天理難容。”
言畢,魏徵再次躬身,語氣堅定:“微臣以為,陛下將這些官員斬首,實乃英明之舉,此舉足以正視聽,明綱紀,震懾朝堂內外,使眾人皆知陛下維護政令、守護大唐之心。如此,方能使我大唐上下一心,政令暢行,長治久安。故微臣贊同陛下之決定。”
世家的官員們瞪大了雙眼,滿臉的難以置信。他們怎麼也沒料到,向來以公正、制衡之態活躍於朝堂,致力於平衡朝局的魏徵,此次竟如此決然地站在了李世民一邊,彷彿甘願充當李世民手中的利刃。
在他們眼中,魏徵往日那種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