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和二十幾個歌迷歡聚在一起,吹著店堂裡的空調,喝著服務員送上的咖啡、飲料,吃著各色小西點,簽字合影,聊天打屁,一起高聲合唱葉梓的那些歌曲,很快就消磨了一下午的時間。
在這期間,葉梓也跟歌迷會的幹部們一起商量好了12日見面活動的所有流程,以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如何抽選參加葉梓第一場演唱會的歌迷。
這一次秦磊的表現相當出色,他為這次抽選設定的三個條件簡單而又高效,得到了在場所有歌迷以及葉梓本人的支援,這也讓葉梓對他的觀感稍微扭轉了一點。
心裡再不喜歡這個人,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
……
晚上,葉梓連續第二天參加電臺的直播節目。
對於申城的專輯宣傳,舒怡為葉梓制定的計劃是側重電臺宣傳以及歌迷活動,再加上少量的電視宣傳和報刊專訪輔助。這是考慮到了申城和香江之間不同的情況制定出來的方案,澹臺文慧和葉梓都對此表示贊同。
在香江,因為電視節目的廣泛性和多樣化已經超過了電臺,一個歌手在專輯出版之前哪怕沒有任何基礎,只要有足夠的資金,他(她)也能透過密集的電視宣傳在短時間內讓觀眾們熟悉起來。如果再加上一點適當的炒作,專輯的銷售未嘗不能取得不錯的銷量。
但是這種手段放到申城,那就根本行不通了。
在申城以及華夏大陸,任何一位歌手在出版專輯之前都需要一個累積名氣的時間,很難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因為目前的申城和華夏大陸還沒有那麼多合適的電視節目為歌手們提供宣傳平臺。這種情況至少要等到幾年之後,談話類節目、遊戲類節目以及專門的音樂頻道出現之後才會得到徹底改變。不過就算到了那個時候,即使擁有足夠的資金,沒有背景和渠道想要登上電視也是相當困難,這是華夏特殊的情況造成的結果。
所以就目前來說,歌手的宣傳主體仍然還是電臺,歌迷們透過電臺的榜單、點歌臺等等節目先熟悉了歌曲,喜歡上了歌曲,隨後他們才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歌手身上。而在擁有了至少一首讓歌迷們喜歡的作品之後,華夏大陸的歌手們才能真正考慮出版自己的個人專輯。
電臺,在這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但是無可否認,電視比起電臺更加直觀、更加高效、更加廣泛的宣傳效應,正在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未完待續。)
第六百八十章 原來如此
7月9日,星期四。
一早出版的《申城日報》就為葉梓他們昨日的疑惑做出了最清楚、最合理的解釋。
原來如此。
今天,一篇標題為《致敬——申城歌壇年輕的開拓者》的評論文章登上了《申城日報》頭版,配上照片是來自葉梓榮獲《校園十大歌手評選》第一名時的演唱畫面。雖然這篇評論並不是頭版頭條,但是歌唱演員(歌手)獲得頭版評論的超規格待遇,這在《申城日報》的歷史上也僅僅出現過三次。就是將各類藝術家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加在一起也沒有多少次。
1985年,朱楓泊老師親手建立了申城輕音樂團,為申城流行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申城日報》第一次在頭版刊登評論文章,盛讚朱老師的創舉。1987年,毛毛姐在斯拉夫國際音樂節獲得華夏人首個國際流行歌曲比賽獎項,雖然只是一個三等獎,但是《申城日報》再一次在頭版刊登評論文章,大力表彰了毛毛姐獲得的成績。今天——1992年7月9日,時隔五年之後,《申城日報》第三次在頭版刊登跟歌手有關的評論文章。
作為申城正副的宣傳喉舌,《申城日報》的頭版向來都是刊登時評和政論以及正副重要活動和講話,它們代表著正副發出的聲音,引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