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章 機械共感

逆時救援行動的成功,讓胡飛和他的團隊在時空技術應用上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讓公司在科技領域的聲譽更上一層樓。但胡飛並未滿足於此,他深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探索創新,才能始終走在前沿。於是,在解決了供應鏈危機後,胡飛將目光投向了一個更為大膽且充滿挑戰的研究方向——機械共感。

機械共感,簡單來說,就是讓人類與機械之間建立起一種深度的感知連線,使人類能夠像感受自身肢體一樣,感受到機械的狀態和“感受”。這一概念聽起來如同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但胡飛和他的團隊憑藉在新能源、時空技術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厚積累,看到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

在公司的核心實驗室裡,胡飛召集了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闡述了他對於機械共感的設想。“想象一下,我們的新能源汽車不再只是冰冷的機器,而是能夠與駕駛者建立起一種親密的聯絡。駕駛者可以直接感受到汽車電池的電量、電機的溫度,甚至是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就像感受自己身體的狀態一樣自然。”胡飛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也點燃了專家們的熱情。

然而,要實現機械共感並非易事。首先,他們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機械的物理引數轉化為人類能夠感知的訊號。這涉及到複雜的感測器技術、訊號處理演算法以及神經科學知識。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團隊中的電子工程師們開始研發新型的感測器,這些感測器能夠高精度地採集機械的各種資料,並將其轉化為電訊號。同時,神經科學家們則專注於研究人類大腦對感知訊號的處理機制,以便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將機械訊號接入人類的神經系統。

在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改進後,團隊終於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感測器陣列。這些感測器被巧妙地安裝在新能源汽車的各個關鍵部位,能夠實時採集車輛的執行資料。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資料傳輸到人類大腦中,並讓大腦能夠理解和感知。

為了解決訊號傳輸問題,電腦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基於量子通訊技術的訊號傳輸系統。這種系統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和極高的穩定性,將感測器採集到的資料傳輸到一個特製的頭戴式裝置中。而這個頭戴式裝置,則是連線人類大腦與機械訊號的關鍵橋樑。

頭戴式裝置內部整合了先進的神經介面技術,它能夠透過微弱的電流刺激大腦的特定區域,從而讓人類感知到機械的狀態。但要讓大腦準確地理解這些訊號,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和適應。

胡飛決定親自充當第一個實驗者。當他戴上頭戴式裝置,啟動車輛的那一刻,一種奇妙的感覺湧上心頭。他彷彿能夠“觸控”到汽車的電池,感受到其中電能的流動;他能“感知”到電機的運轉,就像自己的肌肉在運動一樣。但這種感覺一開始非常模糊和混亂,就像在黑暗中摸索。

“彆著急,慢慢適應。”一旁的神經科學家鼓勵道。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胡飛每天都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各種機械訊號,並且能夠根據這些訊號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操作。例如,當他感覺到電池電量即將耗盡時,他能夠提前做出充電的決策;當他感知到輪胎的摩擦力發生變化時,他能夠及時調整駕駛方式,確保行車安全。

“這簡直太神奇了!”胡飛興奮地說道,“這種機械共感讓我與汽車之間的聯絡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駕駛體驗也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然而,胡飛和團隊並沒有滿足於這初步的成功。他們知道,目前的機械共感技術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訊號的傳輸穩定性還有待提高,長時間佩戴頭戴式裝置可能會對大腦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這種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最佳化,以適應不同人的生理特徵和駕駛習慣。

為了解決這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