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女詩人。徐淑出生年月不詳,字士會。隴西(今甘肅通渭)人,她生性聰慧,文思敏捷,且刻苦好學。
她的丈夫是秦嘉,兩人感情極好。婚後二人曾同住郡治,但徐淑體弱多病,怕丈夫因照顧自己而分心,不能專心於職務,便主動回家調養。後來秦嘉接到上級命令,要去首都洛陽出差,臨走時想見徐淑一面,但徐淑因病未能與丈夫相見,秦嘉便給她留下了《與妻書》。從此夫妻天各一方,只能以詩書贈答、望月傳情。秦嘉客死他鄉後,徐淑悲痛欲絕。她的兄弟逼她改嫁,她“毀形不嫁,哀慟傷生”,堅守對丈夫的愛情誓言。不久後,徐淑因悲傷過度而離世。秦嘉到洛陽後,被留下來擔任黃門郎,不久後病死於任。留在老家的徐淑悲痛欲絕。秦嘉去世後,徐淑正值妙齡,且文采飛揚,求親者絡繹不絕,但她堅守對丈夫的感情,其兄逼她改嫁,她“毀形不嫁,哀慟傷生”,還寫了《為誓書與兄弟》,義正辭嚴地拒絕改嫁。因悲傷過度,徐淑病情惡化,不久便離開人世。族人鄉鄰將夫妻二人合葬於今榜羅鎮岔口村秦家坪。
徐淑今存《答秦嘉詩》一首及答書二篇,其作品感情真摯,與丈夫秦嘉的詩歌一起被歷代詩論家和詩選家稱讚。他們夫妻二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詩品》:南朝梁鍾嶸所著的詩歌評論著作。鍾嶸把秦嘉、徐淑夫婦列入中品,認為“夫妻事既可傷,文亦悽怨”,並且指出徐淑詩僅次於班婕妤《怨歌行》,為漢代難得的女詩人。
《藝文類聚》: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一部綜合性類書。其中收錄了東漢詩人秦嘉與徐淑的來往信件。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代嚴可均編纂。輯錄了秦嘉和徐淑的詩文。秦嘉現存詩六首、文二段;徐淑詩一首,文三段;除徐淑《為誓書與兄弟》外,都是夫婦往來敘情之作。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現代學者逯欽立編纂。同樣輯錄了秦嘉和徐淑的詩歌作品。
《甘肅新通志》:地方誌書籍。其中記載徐淑為“漢秦嘉妻徐氏,字淑,平襄人”,平襄是古代的地名。
《史通》:唐代劉知幾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系統性的史學理論專著。其中《人物》篇提到徐淑在丈夫秦嘉客死他鄉後,其兄逼她改嫁,她“毀形不嫁,哀慟傷生”。
徐淑的代表詩作是《答秦嘉詩》。其詩文如下:
“妾身兮不令。嬰疾兮來歸。沈滯兮家門。歷時兮不差。曠廢兮侍覲。情敬兮有違。君今兮奉命。遠適兮京師。悠悠兮離別。無因兮敘懷。瞻望兮踴躍。佇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結。夢想兮容輝。君發兮引邁。去我兮日乖。恨無兮羽翼。高飛兮相追。長吟兮永嘆。淚下兮沾衣。”
徐淑的文學作品對後世文學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詩歌體裁與形式方面:騷體五言的示範:徐淑《答秦嘉詩》的騷體五言形式,是四言體、楚騷體與五言詩體相結合的產物,為五言詩體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範例。這種形式在詩歌發展過程中較為少見,猶如五言詩體發展史上的“活化石”,為後世詩人在探索詩歌體裁創新時提供了借鑑,讓他們認識到不同詩體之間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啟發了後人對詩歌形式的進一步探索與創新。
抒情文學的發展:真摯情感表達的典範:徐淑的作品以其真摯的情感表達著稱。她與丈夫秦嘉相互贈答的詩歌,如《答秦嘉詩》,將夫妻間的離別思念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對個人情感的真實、細膩且深入的表達,為後世抒情文學樹立了典範。後世的詩人在創作抒情詩時,更加註重情感的真誠與深度,力求以情動人。
女性情感表達的先驅:作為一位女性詩人,徐淑的作品為古代女性的情感表達開闢了道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