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璆(生卒年不詳)字孟玉,廣陵海西(今江蘇灌南)人,是東漢末年大臣,度遼將軍徐淑(2)之子。
東漢廣陵海西人徐淑(字伯進)(2)。 博學廣識且胸懷壯志:他學習了《孟氏易》《春秋公羊傳》《禮記》《周官》等經典,還喜愛誦讀《太公六韜》。這顯示出他在學術和軍事理論方面有一定的造詣,並且熱衷於鑽研兵法韜略,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渴望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有所作為。交接英雄,聲名遠揚:徐淑喜歡與英雄豪傑交往,這種行為不僅使他在當時的豪傑志士中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聲譽,也為他在邊陲地區獲得較高的威望奠定了基礎。他“有名邊陲”,說明他在邊疆地區的影響力較大,可能在維護邊疆穩定、抵禦外敵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徐璆為官剛正不阿,其品行令人欽佩不已。曾經,他一路升遷至荊州刺史這一要職。那時,董太后姐姐之子張忠擔任著南陽太守一職,此人倚仗權勢肆意放縱、毫無約束,貪婪成性,貪汙受賄數額高達數億之巨!
當徐璆即將前往荊州赴任之時,董太后竟派遣中常侍將張忠託付於他,並暗示多加關照。然而,面對如此壓力和誘惑,徐璆毫不退縮,毅然決然地回應道:“微臣身負國家重任,絕不敢聽從這般私人指令!”抵達荊州之後,他雷厲風行,深入調查,很快就揭開了張忠貪汙一億餘錢的醜惡行徑,並毫不猶豫地上奏朝廷。不僅如此,他還派遣冠軍縣令將相關證據呈交大司農,徹底揭露了這起驚天貪汙案。與此同時,徐璆對於轄區內其他五郡太守及其所屬縣城中有貪汙盜賊行為的官員也絕不姑息,一律依法嚴懲,致使當地官場風氣煥然一新,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天下大亂,黃巾之亂爆發。在此危急時刻,徐璆挺身而出,與中郎將朱儁攜手並肩,共同在宛縣奮勇抗擊黃巾賊寇。他們身先士卒,指揮有方,經過一番激烈鏖戰,最終成功擊潰敵軍,立下赫赫戰功。
可惜的是,那張忠對徐璆心懷怨恨已久。於是,他勾結諸位宦官,編造出一系列莫須有的罪名強加於徐璆身上。儘管徐璆功勳卓著,但終究抵不過奸人的陷害,無奈之下被朝廷召回。所幸,因其破賊有功,得以免去官職歸家。即便遭受如此不公待遇,徐璆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成為人們心目中清正廉潔、剛直正義的楷模。
在獻帝決定遷都許昌之際,朝廷下令以廷尉一職徵召徐璆前往京師任職。然而,命運卻給他安排了一場意外的波折。就在徐璆趕赴京城的途中,他不幸遭遇了袁術的劫持。
袁術此人野心勃勃,妄圖稱帝,見到徐璆這樣德高望重的大臣,自然想要將其收歸己用。於是,袁術毫不吝嗇地授予徐璆以上公這一至高無上的爵位。但面對如此誘惑,徐璆並未心動,反而長嘆一聲:“龔勝、鮑宣,乃是何等高潔之士!他們堅守正道,寧死不屈。我又怎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和道義呢?”這番話表明了他堅決不肯向袁術屈服的決心。
袁術見徐璆態度如此強硬,心中雖有不甘,但也不敢過分逼迫,生怕引起眾怒。畢竟,此時的袁術尚未完全掌控局勢,如果因強逼徐璆而導致民怨沸騰,那對他來說絕非好事。
不久之後,袁術兵敗身死,其軍隊也隨之潰散。而在此混亂之中,徐璆竟然幸運地得到了袁術此前盜取的國璽。這可是一件關乎國家正統的重要寶物,徐璆深知其分量。
得到國璽後的徐璆毫不猶豫,立即馬不停蹄地趕往許昌,將這件國寶親手交還給了皇帝。不僅如此,他還一併呈上了之前袁術假借名義授予他的汝南、東海二郡的印綬,表示自己從未認同過袁術的偽政權。
由於徐璆的忠誠和正直,他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賞識。後來,他被任命為太常這一要職,負責掌管宗廟禮儀等事務。而在某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