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決策卻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後果。董卓身死之後,他的部下們陷入了一片混亂和恐慌之中,群龍無首的局面讓這些原本兇悍無比的涼州軍不知所措。
正在這時,智謀過人的賈詡挺身而出。他冷靜地分析道:“如今我們若是輕易放棄手中的軍隊,孤身逃亡,恐怕只需區區一個小小的亭長便能將我們輕易捉拿歸案。倒不如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發兵攻打長安。若此役能夠成功,我們便可擁立皇帝,號令天下;即便失敗,到那時再行逃竄也為時未晚。”
這番話語猶如醍醐灌頂,令李傕、郭汜等人為之振奮。於是,他們毅然決然地率領著涼州軍浩浩蕩蕩地朝著長安進發。一路上,這支軍隊氣勢如虹,銳不可當。
得知敵軍來犯,王允迅速派遣胡軫和徐榮率軍前往新豐抵禦。然而,戰局的發展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在戰鬥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胡軫竟然臨陣叛變,投降了敵方。這一變故使得原本就兵力不足的徐榮頓時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儘管徐榮奮勇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最終不幸戰死在了亂軍之中。
軍事影響
改變諸侯局勢:徐榮在汴水之戰中擊敗曹操,使曹操的軍事力量遭受重創,延緩了曹操的發展步伐。而在梁東之戰中擊敗孫堅,讓孫堅的軍隊幾近覆滅,極大地影響了關東諸侯聯軍計程車氣和戰略佈局,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董卓的統治地位。
彰顯軍事才能:徐榮能夠接連戰勝曹操、孫堅等實力派人物,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戰略眼光,其善於利用地形、兵種優勢等戰術,為後世軍事將領提供了借鑑。
政治影響:影響朝廷格局:徐榮作為董卓的部將,其軍事行動直接關係到東漢朝廷的政治走向。他的勝利鞏固了董卓在朝廷的專權地位,而他的戰死則使王允失去了一員重要將領,加劇了朝廷內部的政治動盪,為李傕、郭汜等涼州軍閥的反攻和東漢朝廷的進一步衰敗埋下了伏筆。
舉薦人才:徐榮向董卓推舉同郡出身的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公孫度後來在遼東建立了割據政權,成為一方諸侯,對東北地區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下是對徐榮的人物評價:
軍事才能卓越:徐榮的軍事能力堪稱一流,他曾在汴水之戰中擊敗曹操的獨立追擊軍,讓曹操損失慘重, 還在梁東之戰中擊敗孫堅,使其僅率數十騎突圍逃走,可見其具備出色的軍事指揮和作戰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戰場形勢制定有效的戰術。
善於識才舉薦:徐榮向董卓推舉同郡出身的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公孫度此後成為割據遼東的一方軍閥,這體現出徐榮有識人之明,且其推薦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產生了一定影響。
對主忠誠不二:董卓死後,徐榮轉而效忠王允,在涼州軍閥李傕、郭汜等反叛時,受王允派遣前往新豐迎戰,最終戰死,其行為表明他對所效力的主公較為忠誠,並未因董卓之死而輕易變節。
影響力被低估:在《三國演義》中,徐榮被描繪成一個被夏侯惇交馬數回便斬於馬下的三流將領,但從歷史事實來看,他的戰績足以躋身於三國一流大將行列,其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影響力和地位被嚴重低估。
董卓(?—公元192年),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定西岷縣)人,是東漢末年的權臣、西涼軍閥。
董卓出生於一個家境殷實的地方豪強之家,自幼成長環境優越,但也正因如此,他在年少時便養成了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情。
他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不僅通曉各種武藝,而且力氣更是超乎常人。憑藉著自身的優勢,董卓時常與周邊的羌人部落酋長們往來密切。為了拉攏這些酋長,他常常不惜重金,殺牛宰羊來熱情地款待他們。久而久之,透過這種方式,董卓成功地在羌人中樹立起了自己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