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171~249年),字景山,燕國薊[ji](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曹魏時大臣。
徐邈自年少之時起,其賢能之名便已遠揚四方。當那位雄才大略的丞相曹操揮師平定黃河以北廣袤土地之際,一眼相中了徐邈這位才華出眾之人,並將其徵召至麾下,委任為丞相軍謀掾一職。在此期間,徐邈展現出卓越的智謀和謀略,深得曹操賞識。隨後不久,他奉命前往奉高(如今位於泰安岱嶽區鼓縣村一帶)擔任縣令。任職期間,徐邈勵精圖治,推行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政策措施,使得當地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因政績斐然,他很快得到晉升,榮升為東曹議令史。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魏國正式建立。此時的徐邈因其出色的才能再次受到重用,被任命為尚書郎。在這個職位上,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國家的政務處理提供了諸多寶貴建議,進一步贏得了朝堂上下的讚譽。
隨著時間推移,徐邈的仕途愈發順遂。他先是出任隴西太守,而後調任南安太守。無論身處何地,徐邈始終秉持著一顆為民之心,兢兢業業地治理地方事務。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這些地區都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讚不絕口。
待到曹丕稱帝之後,徐邈更是備受器重。他先後擔任譙國相、平陽太守、安平太守以及潁川典農中郎將等要職。每到一處,他都能夠迅速洞察當地存在的問題,並採取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正因如此,他所管轄之地皆是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其傑出的政績不僅深入人心,更獲得了朝廷的高度認可。為此,朝廷特賜予他關內侯這一尊貴爵位,以示嘉獎。
然而,徐邈的功績並未止步於此。不久之後,他又肩負起重任,出任涼州刺史,並獲授使持節,兼任護羌校尉。地處西北邊陲的涼州,自然環境惡劣,民族關係複雜,但徐邈毫不畏懼艱難險阻,毅然決然踏上這片充滿挑戰的土地。
上任伊始,徐邈便著手興修水利工程,大力推廣水田種植技術。他積極招募貧困民眾承租田地,透過這種方式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經過一番努力,涼州各地糧倉充盈,物資豐富。與此同時,徐邈還注重移風易俗,著力整頓吏治。對於那些不法官員,他嚴懲不貸;而對於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者,則予以表彰和提拔。在對待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方面,徐邈巧妙運用恩威並施的策略。一方面,他給予他們一定的優惠政策和賞賜,以安撫人心;另一方面,對於膽敢犯邊滋事者,則堅決予以打擊。在他的治理之下,涼州境內治安狀況大為改善,各族人民和睦相處,邊境得以安寧。此外,通往西域的道路也重新變得暢通無阻,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涼州由此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始元年(公元 240 年),陽光透過雲層灑向大地,給京城帶來了一片明亮與溫暖。這一年對於徐之邈來說,也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鬥,徐邈終於迎來了入朝為官的機會,並被授予大司農一職。這個職位責任重大,掌管著國家的財政收支、農業生產等諸多事務。然而,徐邈憑藉其卓越的才能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很快便在新的崗位上游刃有餘。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政績斐然,徐邈又得到了升遷的機會,被調任為司隸校尉。此職權重責大,負責監察京畿地區官員的行為舉止。而徐邈公正廉明、執法如山的作風,使得朝中百官對他敬畏有加。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到了晚年。此時徐邈早已聲名遠揚,但他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相反,他依舊保持著一顆謙遜的心。因功績卓著,皇帝欲拜他為光祿大夫,並進一步擢升其為司空。面對如此殊榮,徐邈卻選擇了固辭不受。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不願再過多地參與朝政之事。
嘉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