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勃生卒不詳應該是山東人,關東之地可能起義的歷史傳統前文中徐宣也曾在此起義,但可惜此地從未出過皇帝可能是孔夫子的影響吧!
漢武帝末年,徐勃於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在泰山、琅琊一帶領導了農民起義.以下是對這一事件的具體介紹:
起義背景:漢武帝時期戰事頻繁,長期的戰爭加重了農民的賦稅徭役負擔,同時苛刻的刑法律令以及連年自然災害,致使百姓生活極端痛苦,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引發了農民起義。
起義經過:徐勃率領起義軍攻城克邑,奪取兵器,誅殺官吏,釋放被囚禁的農民,還下令鄉縣奉獻食物,沒收地主財產,沉重打擊了當地官府和地主階級。
鎮壓情況:徐勃起義後,漢武帝首先採取了常規的鎮壓手段。他派御史中丞、丞相長史等官員到各郡縣督促當地官吏對起義軍進行圍剿。但起義軍勢頭很猛,這些常規措施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效。於是漢武帝又派遣直指繡衣御史範昆、暴勝之等人,讓他們到各地徵發軍隊鎮壓。這些人權力很大,可以調動當地的軍事力量。他們對起義軍進行殘酷鎮壓,在一些大郡一次就斬殺義軍達萬餘人。然而,徐勃領導的起義軍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餘部散而復聚,繼續堅持鬥爭。面對這種情況,朝廷還採用了招撫與武力鎮壓結合的辦法。一方面對一些起義者進行赦免和招安,分化起義軍;另一方面持續用武力打擊反抗力量。透過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起義最終被勉強鎮壓下去。這些鎮壓行動對起義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暫時穩定了當時動盪的局勢。果然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歷史影響:這次起義與當時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共同構成了頗有聲勢的農民反抗浪潮,加劇了社會矛盾,雖然未能動搖漢武帝的統治,但成為了漢武帝后來頒佈《輪臺罪己詔》,反思過錯,停止窮兵黷武,轉而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漢武帝於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頒佈《輪臺罪己詔》,其背景、內容及影響如下
背景:戰爭破壞:漢武帝長期對匈奴等邊疆地區用兵,雖重創匈奴,但也使國力消耗巨大,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姓不堪重負,流民問題嚴重。
巫蠱之禍: 徵和二年的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起兵誅殺江充,最後兵敗自殺, 大量軍功貴族與政治上層受到牽連被殺,政治格局動盪。
泰山之言:徵和四年二月,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後,對群臣表達了對以往作為的悔恨,有轉變政治軍事路線的意圖。
內容:回顧戰爭:詔書用較大篇幅回顧了漢軍對匈奴的作戰經過,如李廣利出征匈奴等事件,以及因迷信占卜等決策失誤導致的不良後果。
否決提議:否決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輪臺屯田、增加人頭稅補充軍費、派囚徒刺殺匈奴單于等建議,認為這些舉措會擾勞天下,加重百姓負擔。
明確重心:指出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嚴禁官吏苛暴、擅自增賦,大力發展農業,恢復馬復令,以補充邊防需要,強調要關注民生、恢復經濟。
影響:政策轉變:標誌著漢武帝的治國路線由“尚功”調整為“守文”,漢朝的政策從擴張轉向收縮,不再主動大規模對外用兵,開始注重與民休息。
穩定局勢: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統治秩序,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使西漢的統治得以再延續近百年。
《輪臺罪己詔》原文如下: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