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詳(?—234?)一作徐祥(見《建康實錄》),字子明,吳郡烏程人。東吳都尉,公元217年春,曹操征討孫權,雙方大戰於濡須口。此戰曹操和孫權不分勝負,曹操自己也有撤退的打算。孫權於是遣都尉徐詳為使者,向曹操請降,為日後的大局作準備。曹操答應了孫權請降的要求,派遣使者與東吳修好,並以政治婚姻來鞏固雙方的聯盟。
人物簡介
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的春天。此時局勢變幻莫測,各方勢力相互角逐。徐詳臨危受命,以都尉的身份肩負起一項至關重要的使命——代表孫權前往曹操處請求投降。面對如此艱鉅的任務,徐詳毫不退縮,毅然決然地踏上征程。最終,曹操應允了孫權的請降請求,並派出使者前往東吳與之修好,雙方甚至立下誓言要再度結為姻親,以鞏固彼此之間的聯盟關係。
此後不久,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夷陵之戰爆發。這場戰役過後,東吳的軍事部署面臨著重大調整。在此關鍵時刻,胡綜領受孫權旨意負責組建一支精銳部隊——解煩兵。而徐詳也因其卓越的軍事素養和領導能力,獲任解煩兵的左都督一職,與身為右都督的胡綜並肩作戰,共同統領這支新成立的勁旅。隨著時間的推移,孫權受封吳王,徐詳因多年來的赫赫功績得到封賞,被冊封為亭侯,可謂功成名就。
孫權稱帝之後,定都於建業城,開啟了東吳新的歷史篇章。在此期間,徐詳和胡綜二人一同被委以重任,出任侍中之職。由於他們表現出色,功績卓著,很快便雙雙進封鄉侯,並同時兼任左、右領軍之要職。不僅如此,徐詳還肩負起了更為重要的責任——擔任節度官,專門負責掌管軍隊的糧草等物資排程事宜。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徐詳卻先於胡綜離開了人世。他的離去對於東吳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在徐詳逝世後,孫權經過深思熟慮,原本打算讓諸葛恪接替徐詳所留下的節度官職務。但就在此時,事情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得知這一訊息後,特意修書一封寄給東吳名將陸遜,信中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這一人事安排的看法並加以勸阻。最終,孫權聽從了陸遜轉達的意見,改變了原先的想法。
從陳壽對徐詳的評價“數通使命”不難看出,徐詳曾多次代表東吳出使他國,而且每一次都能夠不辱使命,順利地完成各項外交任務,充分展現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過人的智慧謀略。正是因為有像徐詳這樣傑出人才的存在,才使得東吳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裡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人物相關記載
《三國志·吳主傳》
(建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
《三國志·胡綜傳》
(孫)權為車騎將軍,都京,召綜還,為書部,與是儀、徐詳俱典軍國密事。劉備下白帝,權以見兵少,使綜料諸縣,得六千人,立解煩兩部,詳領左部、綜領右部督。吳將晉宗叛歸魏,魏以宗為蘄春太守,去江數百里,數為寇害。權使綜與賀齊輕行掩襲,生虜得宗,加建武中郎將。魏拜權為吳王,封綜、儀、詳皆為亭侯。
徐詳者字子明,吳郡烏程人也,先綜死。
《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江表傳》
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典掌軍糧,非漢制也。初用侍中偏將軍徐詳,詳死,將用恪。
《太平御覽》卷六十九引《吳地記》
吳王遣徐詳至魏,魏太祖謂詳曰:\"孤比者願越橫江之津,與孫將軍遊姑蘇之上,獵長洲之苑,吾志足矣。\"詳對曰:\"大王欲奉至順以合諸侯,若越橫江而遊姑蘇,是踵亡秦而躡夫差,恐天下之事去矣!\"太祖笑曰:\"徐生得無逆詐耶?\"(御覽卷二百六十三亦有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