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謀誅宦官,事敗被殺。
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家境貧苦,但恭儉義讓,品德高尚,學問精深,時人稱“南州高士”。桓帝時,因不滿宦官專權,雖經多次徵聘,終不為官。
典故經過:陳蕃曾被貶到豫章任太守,到任後,聽聞徐孺子的清名,對其非常敬重。他想聘請徐孺子到府衙任功曹,但徐孺子堅辭不就。不過,出於對陳蕃的敬重,徐孺子答應經常造訪太守府。陳蕃平時在郡裡不喜歡交接賓客,但因為徐孺子的到來,他打破了慣例。為了表示對徐孺子的特別禮遇,陳蕃專門為徐孺子做了一個床榻,徐孺子來訪的時候,就把床榻放下來讓他坐、休息;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懸掛起來。影響:後來人們就用“下榻”“解榻”“掛榻”等詞表示對賢才的器重或對賓客的禮遇。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更是讓這個典故廣為人知。
徐稚作為東漢時期的名士,流傳下來的作品較少,主要有以下一些相關記載:言語典故:《徐稚設譬答問》出自南宋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第二章“言語第二”。文中記載徐稚九歲時,有人問他“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稚回答:“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他透過巧妙設喻,說明凡事不能要求過高,要有一定的空間和餘地的道理。這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獨立文學創作,但展現了他的機智和才思。
悼念友人的行為被記為典故:“絮酒炙雞祭故人”,徐稚的朋友黃瓊生病去世後,他把棉絮泡在酒裡面,然後買雞烤熟,再用泡過酒的棉絮把雞包起來,帶著去朋友的墓地上祭奠。這種獨特的祭奠方式體現了他對朋友的深厚情誼,雖非文學作品,但被後世作為一種表達友情的典範事例所記載和傳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和為人風範。
總體而言,徐稚現存的能被明確認定為其個人創作的文學作品較少,但這些與他相關的記載和典故,對後世瞭解他的思想、品德以及當時的社會風貌具有重要意義。
徐稚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寫作手法與思維方式的啟示:
側面回答與巧妙設喻:徐稚在回答“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的問題時,沒有直接從正面回應,而是以“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來作比,側面回答了該問題。這種不按常規思路、藉助外物設喻的回答方式,為後世文人在寫作時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思維角度和表達手法。許多文人在創作中受到這種啟發,學會運用巧妙的比喻、類比等手法,使文章更具深意和趣味性,增強了文學作品的表現力。
品德與文學主題的關聯影響:品德高尚的文學形象塑造:徐稚為人恭儉義讓、品德高尚,對朋友重情重義,如“絮酒炙雞祭故人”的行為,展現出了他對友情的珍視。後世文學作品中,不少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會以徐稚為榜樣,強調人物的品德修養,將高尚的品德與文學主題相融合,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意義。這種以品德為核心的文學創作傾向,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涵和價值取向。
對隱士文化的豐富:徐稚多次拒絕出仕,甘願做一名隱士,這種行為和選擇也對後世的隱士文化產生了影響。在文學作品中,隱士形象常常被描繪和歌頌,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題材。後世文人在創作中對隱士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展現出不同的隱士風貌和精神境界,為文學創作增添了新的元素和主題。
典故的文化傳承與文學運用:“陳蕃下榻”與“絮酒炙雞”:“陳蕃下榻”體現了陳蕃對徐稚的敬重以及徐稚的賢能,“絮酒炙雞”則體現了徐稚的重情重義。這兩個典故成為了中國文學中的經典意象,被後世文人廣泛運用。在詩詞、散文、小說等各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