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宣(?—236 年),表字寶堅,乃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中的重要大臣,他出生於廣陵海西(現今江蘇省灌南縣東南部一帶)。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歷史人物波瀾壯闊的一生。
話說當年天下大亂,戰火紛飛,為了躲避那無盡的戰亂之苦,徐宣輾轉來到了江東地區。然而,面對孫策遞出的橄欖枝——任命他為官,徐宣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婉拒,毅然決然地踏上歸鄉之路,回到了廣陵郡。
在廣陵郡這片土地上,徐宣與陳矯一同在州郡裡擔任職務。而廣陵太守陳登此人獨具慧眼,對他們二人十分器重,時常委以重任。與此同時,徐宣內心深處始終懷揣著一顆對曹操的敬仰之心,一心一意想要投身於曹操麾下,為其效力。
某一日,海西和淮浦這兩個縣突然發生了民眾暴亂事件。曹操得知此事後,迅速派遣扈質率領軍隊前去鎮壓叛亂。怎奈扈質所率兵力較少,面對亂局心生怯意,不敢貿然進軍。就在眾人焦急萬分之際,徐宣挺身而出,孤身一人悄悄潛入軍中。見到扈質後,徐宣毫不留情地當面斥責,並詳細地向他分析當前局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扈質被徐宣的言辭深深打動,鼓起勇氣帶領士兵們奮勇作戰,成功地平定了這場叛亂。
由於此次表現出色,徐宣得到了曹操的賞識。此後,曹操接連對他委以重任,先是任命他為司空掾屬,接著又讓他出任東緡令和發乾令等官職。憑藉著自身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徐宣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不久之後,他更是被擢升為齊郡太守,治理一方百姓。而後,因其功績卓著,徐宣再度獲調至許都,擔任門下督一職。
時光荏苒,轉眼間便來到了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此時,馬超、韓遂等人在關中地區興風作浪,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曹操當機立斷,任命徐宣為左護軍,將留守後方、統領諸軍的重任交託給了他……
曹操離世之後,朝堂之上掀起了一陣風波。有人竟然提議要將各個城池的守將全都替換成來自沛國和譙縣的人士。這一提議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眾人的爭議。然而,就在此時,徐宣挺身而出,言辭激烈地表示反對。他據理力爭,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有失公允,更會對國家的穩定造成嚴重影響。
曹丕聽聞此事後,對徐宣的正直和勇敢深感欽佩,不禁讚歎道:“徐宣實乃我朝的社稷之臣啊!”正因如此,曹丕稱帝之後,立即任命徐宣擔任御史中丞一職,並賜予他關內侯的爵位。此後,徐宣又先後出任城門校尉、司隸校尉、散騎常侍以及尚書等重要職務。
時光荏苒,曹叡順利繼位。他同樣對徐宣的才能和忠誠十分認可,於是冊封徐宣為津陽亭侯,還讓他擔任左僕射,並加封侍中及光祿大夫。某一次,曹叡決定親自前往許昌視察,臨行之前,特意留下徐宣在洛陽負責統籌處理各類事務。
徐宣為官期間,始終心繫百姓疾苦。當他看到曹叡大肆修建宮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以至於民不聊生之時,心急如焚。於是,他毅然決然地上疏進諫,懇切地勸阻曹叡停止這種勞民傷財之舉。曹叡見到徐宣的奏摺後,深受觸動,親自揮筆寫下詔書,對徐宣的忠言予以嘉獎,並欣然採納了他的建議。
隨著年歲漸長,徐宣自覺身體每況愈下,難以再承擔繁重的政務工作。於是,他多次向曹叡上書請求辭官歸隱。然而,曹叡深知徐宣對於朝廷的重要性,一直沒有批准他的請求。
直到青龍四年(公元 236 年),徐宣終究還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之際,他仍不忘叮囑家人,自己死後只需穿著粗布衣裳入殮即可,切勿鋪張浪費。曹叡得知徐宣逝世的噩耗後,悲痛不已,隨即下詔追贈他為車騎將軍,並按照公爵的禮節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同時,曹叡還賜予他諡號“貞侯”,以表彰他一生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