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倒黴的徐存

徐存乃是三國時期東吳的一員猛將,於亂世之中憑藉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嶄露頭角。

時光回溯至吳建衡元年(公元 269 年),當時局勢緊張,戰爭的陰雲籠罩著大地。徐存身負重任,領受督軍之職,與李勖一道率領大軍自建安出發,經由海路奔赴合浦。他們此番出征,意在與虞汜、薛珝、陶璜等諸位將領協同作戰,共同夾擊來犯的晉軍。然而,天不遂人願,由於路途艱險,道路阻塞難行,李勖所率部隊竟難以繼續前進。面對這一困境,李勖在焦慮之下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舉動——他竟然將負責引路的嚮導馮斐處死,隨後無奈地帶領軍隊原路返回。

這場出師不利的軍事行動本已令人扼腕嘆息,但更悲劇性的一幕還在後頭。李勖因為曾經回絕過何定的提親請求,從而招致何定的深深怨恨。這個心胸狹隘之人一直伺機報復,如今終於等到了機會。何定趁此良機,捏造罪名向孫皓告發李勖。昏庸無道的孫皓聽信讒言,不問青紅皂白便下令將李勖全家處以極刑,不僅如此,就連屍體也要遭受焚燒的慘狀。而無辜受累的徐存,因其與李勖同行出征,同樣未能逃脫厄運。儘管他在此次行動中並無過錯,但依然遭到了牽連。最終,徐存及其家屬也被無情地處死,成為了這場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

徐存作為三國東吳的將領,在歷史上的影響相對有限,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軍事方面

徐存在建衡元年(269年)以督軍之職奉命從建安海路前往合浦,與虞汜、薛珝、陶璜、李勖等將合擊晉軍,但因道路不通而還,此次軍事行動的失敗對東吳在該地區的戰略佈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東吳失去了一次可能削弱晉軍的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吳在南方地區的軍事態勢和戰略推進。

政治方面

徐存受李勖事件牽連被吳主孫皓誅殺,其家屬亦不免,這反映了東吳後期政治的黑暗和殘酷,加劇了東吳內部的政治動盪和不穩定,也使得一些將領和官員人人自危,對東吳的統治階層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產生了負面影響,進一步削弱了東吳的整體實力,為東吳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李勖,乃是三國時期東吳之官員。於孫皓在位期間,官拜少府一職,位高權重。

在建衡元年,即公元 269 年之時,風雲變幻,局勢動盪不安。彼時,孫皓對李勖委以重任,命其擔任監軍之職。與此同時,督軍徐存亦受詔領命,二人率領大軍自建安海道進發,劍指合浦,意在進擊交址之地。然而,天不遂人意,此次軍事行動遭遇重重阻礙。由於海道阻塞難通,大軍前行受阻,李勖無奈之下,只得痛下殺手,誅殺了嚮導將領馮斐,而後引領軍隊折返而歸。

不想這一決策竟成為他人生悲劇的導火索。原來,那宮殿之中有一名將領喚作何定,此人一直覬覦著能為自己的兒子迎娶李勖之女。怎奈李勖堅決不應允此事,於是乎,何定自此便心生怨念,對李勖懷恨在心。待到李勖撤軍歸來之後,何定伺機而動,趁機向孫皓進獻讒言,汙衊李勖不僅枉殺馮斐將軍,更是擅自作主,私自撤軍退回。

孫皓聞得此言,不辨真假,竟然輕信了何定的一面之詞。盛怒之下,當即頒下旨意,要將李勖及其家眷統統處死。可憐那李勖,一生忠心耿耿,卻落得如此悽慘下場。不僅自身性命難保,就連屍身也未能倖免,慘遭焚燬,化作一縷青煙消散於天地之間。而他的家人親屬亦是受到牽連,一同遭受這無妄之災,令人唏噓不已。

李勖的經歷對當時的東吳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軍事層面

戰略受挫:他從建安海道出兵欲赴合浦攻擊交址的軍事行動失敗,使得東吳聯合其他將領合擊晉軍的戰略計劃泡湯。這次行動的夭折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還讓東吳失去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