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男,三國時期的將領,原吳國南陵督,壽春之戰被俘後投降魏國。
建安265年,吳帝孫皓受了讒言,強迫徐紹的部屬移居至此。晉文王與皓書曰:“聖人稱君臣,然後有上下禮義,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後上下安服,群生獲所。逮至末途,純德既毀,剿剿民之命,以爭強於天下,違禮順之至理,則仁者弗由也。方今主上聖明,覆幬無外,僕備位宰輔,屬當國重,惟華夏乖殊,方隅圯[yi]裂,六十餘載,金革亟動,無年不戰,暴骸喪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故今命偏師,平定蜀漢,役未經年,全軍獨克。於時猛將謀夫,朝臣庶士,威以奉天時之宜,就既徵之軍,藉吞敵之勢,宜回旗東指,以臨吳境。州師泛江,順流而下,陸軍南轅,取徑四郡,兼成都之結盟,漕巴漢之粟,然後以中軍整旅,三方雲會,未及浹辰,可使江表底平,南夏順軌。然國朝深惟伐蜀之舉,雖有靜難之功,以悼蜀民獨罹其害,戰於綿竹者,自元帥以下並受斬戮,伏屍蔽地,血流丹野。一之於前,猶追恨不忍,況重之於後乎!是故旋師按嘉,思與南邦共全百姓之命。夫料理力忖勢,度資量險,遠考古昔廢興之理,近鑑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zuo],去危即順,屈己寧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隕德履祚,而不稱於後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今朝廷遣 徐紹、孫彧獻書喻懷,施及中土,豈不泰哉!此昭心之大願也,敢不承受。若不獲命,則普天率土,期於大同,雖重干戈,固不獲已也。”
徐紹原本乃是吳國之南陵督,此人智勇雙全,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然而,命運卻在那場驚心動魄的壽春之戰中轉了個彎。在激烈的戰鬥中,徐紹不幸被俘,面對魏國強大的壓力和利誘,最終選擇了投降。
時光荏苒,魏元帝曹奐登上皇位之後,看中了徐紹的才華與能力,於是大筆一揮,任命他為散騎常侍這一要職。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加強與吳國之間的關係,曹奐特意派遣徐紹與孫彧一同出使吳國。
就這樣,徐紹帶著使命踏上了前往吳國的征程。一路上,他們翻山越嶺、舟車勞頓,終於來到了濡須這個地方。可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不知從何處冒出來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悄悄地向吳主孫皓打起了小報告。這些人添油加醋地說道:“那徐紹啊,竟然在背地裡大肆稱讚魏國的種種好處!”
孫皓聽聞此言,頓時怒不可遏。他心想:好一個吃裡扒外的傢伙!竟敢背叛故國,還對敵國讚不絕口?盛怒之下,孫皓立即派出一隊精兵強將,快馬加鞭去追趕徐紹一行。
沒過多久,追兵便趕上了徐紹等人。可憐的徐紹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被五花大綁地帶回了吳國都城。孫皓毫不留情地下令將其處死,以儆效尤。不僅如此,就連徐紹的家屬也未能倖免,全部被遷徙到遙遠而荒涼的建安地區,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徐紹的生平事蹟主要產生了以下影響:
對吳魏關係的影響
惡化關係:徐紹作為吳國南陵督投降魏國後,又在作為魏使回訪吳國時因被讒言中傷而被殺,這使得吳魏之間本就緊張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增加了兩國之間的猜忌和敵對情緒,為後續可能的衝突埋下了隱患。
阻礙交流:徐紹之死讓雙方的外交交流受到衝擊,此後一段時間內,兩國之間的使者往來可能會更加謹慎,甚至減少,不利於雙方透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和增進了解。
對吳國國內的影響
內部政治氛圍緊張:徐紹的死引發了吳國國內的政治動盪,使得吳國的政治氛圍變得更加緊張。其他官員可能會因此而人人自危,擔心自己也會因為類似的原因而受到牽連,影響了吳國政治的穩定和團結。
對外政策調整:徐紹事件可能導致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