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澄之,乃西晉時期東莞人士,此地如今歸屬於沂水縣境內。此人曾擔任過州治中之職,這一官職在當時可是頗為重要,乃是刺史身邊的得力輔官。
話說那永嘉之亂,發生於公元 307 至公元 313 年間,天下大亂,戰火紛飛。值此亂世之際,徐澄之挺身而出,聯合其鄉人臧琨等人,毅然決然地率領著自家子弟以及鄉里計程車民百姓共計一千餘戶人家,踏上了南遷之路。他們一路艱辛跋涉,終於成功渡過長江,最終在京口一帶定居下來。而這京口,便是今日之鎮江。
需知這州治中一職,全名喚作治中從事史,亦被稱為治中從事。它作為州刺史的高階佐官之一,主要負責處理眾多部門的文書事務,其地位僅僅次於別駕,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副州長了。
《續漢書·百官志》謂諸州的治中相當於司隸校尉的功曹。即主管州之選署及眾事。魏、晉、南北朝州吏均有治中。《宋書·百官志》謂漢治中從事史主財谷簿書,晉、宋則主眾曹文書事。各代治中所掌並不全同。隋代成為郡的佐官改治中為司馬。唐初仍稱治中,高宗時再改為司馬。元大都路都總管府及明清惟京府(如順天府、應天府)置治中,治中品等為正五品,為處理各項庶務的中級官員,上受各府尚書指使任事,與通判共同參理府事。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使當展其驥足耳’。”
治理政事的文書檔案。《周禮·春官·天府》:“凡官府鄉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詔王察群[qun]吏之治。”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治中,謂其治職簿書之要。”孫詒讓 正義引 江永 曰:“凡官府簿書謂之中,故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斷庶民訟獄之中’,皆謂簿書,猶今之案卷也。”
大中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最初出現在曹魏時期,由司馬懿設立。其職責包括評定人才並將其劃分為九個等級。這一制度在南朝齊、梁時期也得到了重視。
大中正通常是由當地的人士擔任,他們通常是中央政府的官員,如公卿或臺省郎吏。這些被選為大中正的人應該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才能。這種選擇標準確保了大中正能夠公正地履行他們的職責。
永嘉之亂,乃是西晉歷史長河中的一場驚天動地的浩劫,它緊隨八王之亂而來,成為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又一巨大波瀾。這場戰亂規模空前龐大,其影響之深遠,足以讓整個華夏大地為之震撼。
當時的西晉,正處於一片黑暗與混亂之中。晉惠帝在位期間,政治已然極度腐敗,貪汙受賄之風盛行,官員們相互勾結,魚肉百姓;而經濟方面更是每況愈下,民生凋敝,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南匈奴貴族劉淵看準時機,毅然決然地舉起了反旗,率領著他的部眾起兵造反。不久之後,劉淵成功地建立起了漢趙政權,開始對西晉發起猛烈的攻擊。
晉惠帝駕崩之後,懷帝司馬熾繼承大統,改年號為永嘉。然而,這個新皇帝並沒有能力挽狂瀾,拯救西晉於水深火熱之中。相反,局勢愈發不可收拾。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劉淵之子劉聰派遣猛將石勒出征。石勒率領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在苦縣寧平城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決戰。最終,晉軍遭遇慘敗,十多萬將士命喪黃泉,就連太尉王衍等一眾高官也未能倖免,被敵軍俘虜並殺害。
這場戰役過後,西晉的軍事力量遭受重創,但厄運並未就此終結。同年六月,劉聰麾下另一員大將劉曜乘勝追擊,一舉攻克了西晉的都城洛陽。可憐的懷帝司馬熾淪為階下囚,同時還有三萬多王公士族和平民百姓慘遭殺戮。緊接著八月份,劉粲又率軍攻陷了長安,將西晉太尉司馬模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