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其表字已不可考,乃東晉時期東莞姑幕人士。他系出名門,乃是徐邈之子,徐豁之胞弟。
在仕途之上,徐浩亦有著不俗的履歷。他曾歷任散騎侍郎一職,此職位雖非位極人臣,但也責任重大,需時刻伴隨君主左右,為其出謀劃策,提供各種建議與意見。而後,憑藉自身出眾的才能和卓越的政績,徐浩又獲任西陽太守這一要職。主政一方期間,他勵精圖治,積極推行各項改革措施,致力於改善民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不僅如此,他還注重社會治安的維護,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使得轄區內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
在東晉時期,散騎侍郎主要負責侍從皇帝左右。他們要隨時聽從皇帝的差遣,傳達詔令等事務,比如在朝堂議事或者宮廷活動中,傳遞皇帝的口諭等。
有規諫得失的職責。這要求散騎侍郎能夠觀察朝廷政策、官員行為等方面的問題,並且向皇帝進諫。徐浩如果很好地履行這一職責,就可能對糾正朝廷的一些不當決策起到積極作用,維護朝廷公正清明的風氣。
顧問應對也是重要職責之一。當皇帝對典籍、禮儀、前朝故事等內容有疑問時,散騎侍郎需要憑藉自己的學識提供準確的回答。徐浩或許可以憑藉自己的見解為皇帝提供知識參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皇帝對於某些事務的看法。
行政管理是首要職責。徐浩需要負責西陽地區的戶籍管理、賦稅徵收、土地分配等事務。他要確保當地的行政系統正常運轉,維持社會秩序,保證政令暢通。比如,在戶籍管理方面,他要準確登記人口資訊,防止有人隱匿戶口,以保障國家稅收來源穩定。
軍事防禦也至關重要。西陽地處東晉疆土之內,可能會面臨周邊勢力的侵擾,徐浩作為太守要組織和訓練地方軍隊,加強城防建設。比如,組織民眾修繕城牆、設定烽火臺等防禦設施,以應對可能的軍事威脅。
司法審判也是職責範圍。他要處理當地的訴訟案件,維護司法公正。對於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需要依據當時的法律進行公正的審判,使得當地民眾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在東晉末年,徐浩與鎮南將軍何無忌一同在對抗盧循的戰鬥中遇害,時間大約是在公元410年。何無忌是東晉末年的名將,在盧循之亂中,他英勇作戰,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兵敗身亡。徐浩作為其同僚,在戰鬥中同樣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精神,與何無忌一起為抵禦盧循的叛軍而奮戰,最終不幸遇難。
何無忌(?—410年5月9日),字無忌,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人。東晉末年將領,名將劉牢之外甥。
何無忌少有大志,獲州府命為從事,後轉太學博士,舅舅劉牢之鎮守京口時也常與他參議大事。隆安四年(400年),司馬元顯封其子司馬彥璋為東海王,任命何無忌為東海國中尉,加號廣武將軍。
元興元年(公元 402 年),這一年註定是風雲變幻、局勢動盪不安的一年。當時,東晉朝廷面臨著來自荊州刺史桓玄的威脅,於是派遣劉牢之擔任前鋒都督,率領大軍前去征討桓玄。然而,隨著桓玄的軍隊逐漸逼近建康城,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劉牢之竟然遲遲沒有對桓玄發起進攻!
原來,劉牢之心中有著自己的顧慮。他擔心一旦成功消滅桓玄之後,自己會因為功高震主而無法被司馬元顯所容納。在這種糾結與恐懼交織的心理作用下,經過深思熟慮,劉牢之最終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向桓玄投降!
面對劉牢之的這個決定,他身邊的何無忌和劉裕心急如焚。他們深知桓玄野心勃勃,如果讓桓玄得逞,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兩人屢次誠懇地勸諫劉牢之不要投降,要堅守立場對抗桓玄。但無論他們如何苦口婆心,劉牢之都不為所動,依然固執己見,執意選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