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兵們,一舉擊潰了官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此後,桓玄與楊佺期繼續揮師挺進,一路開到了橫江這個位於安徽和縣東南的長江古渡口。就在這時,原本屬於庾楷一方的勢力見勢不妙,紛紛前來投靠桓玄。而司馬休之的長兄司馬尚之等人抵擋不住桓玄強大的攻勢,只能狼狽敗逃。不僅如此,就連司馬恢之所統率的水軍也未能倖免,在桓玄的猛攻下全軍覆沒。
丙午日,司馬道子親自率軍屯駐在中堂,嚴陣以待。而司馬元顯則堅守石頭城,以防敵軍來襲。到了己酉日,王珣鎮守北郊,謝琰則率兵駐紮在宣陽門,做好了隨時應對敵人進攻的準備。整個戰場形勢錯綜複雜,各方勢力都在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拼死爭鬥。平定叛亂之後,道子對參與平叛的眾人論功行賞,其中尤以尚之最為出眾,被任命為建威將軍、豫州刺史,並賜予假節的殊榮。沒過多久,尚之又因功績卓著而晉升為前將軍,可謂是春風得意。與此同時,司馬允之也得到了道子的賞識,獲封吳國內史一職;司馬恢之則被委以重任,擔任驃騎司馬和丹楊尹;至於司馬休之,則官拜龍驤將軍,兼任襄城太守,負責鎮守重要之地歷陽(現今位於安徽省的和縣)。
時間來到隆安三年(公元 399 年),此時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司馬元顯趁著父親司馬道子不備,暗中運作,成功地奪取了其父手中的權力,一躍成為東晉朝廷的實際決策者。由於司馬休之等四兄弟與司馬道子有著密切的親屬關係,他們自然而然地都受到了司馬元顯的倚重。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便迎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歷陽之戰。元興元年(公元 402 年)正月,司馬元顯下達詔書,命令西征桓玄。他派遣自己的兄長司馬尚之充當先鋒部隊,同時任命侄子司馬文仲為寧遠將軍以及宣城內史,共同出征。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桓玄毫不示弱,果斷率領大軍沿著長江東下。當軍隊抵達姑孰時,桓玄迅速做出戰略部署,派遣麾下得力將領馮該直攻歷陽。馮該不僅勇猛善戰,而且戰術運用得當,他先是派兵成功攔截住洞浦要道,隨後又下令燒燬了司馬尚之的大量船艦,使得司馬尚之的水軍遭受重創。在此危急關頭,司馬尚之並未退縮,他臨危不懼,毅然率領著九千人組成的軍隊在浦上擺開陣勢,準備與桓玄的軍隊展開殊死一搏。話說這局勢動盪不安,一方勢力派遣了武都太守楊秋駐守於橫江之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楊秋竟然投降了桓玄!這一變故使得司馬尚之的軍隊瞬間陷入混亂之中,士氣大挫,最終如決堤之水般自行潰散開來。司馬尚之眼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得倉皇逃竄至塗中,但終究未能逃脫厄運,不幸被捕並慘遭殺害。
恰在此刻,司馬尚之戰敗的訊息傳來,司馬休之聞知後毫不畏懼,毅然率領城中僅有的五百名軍士出城迎戰。可惜天不遂人意,儘管將士們奮勇殺敵,奈何雙方實力懸殊過大,這場戰鬥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司馬休之被迫退回城中,他深知此地不宜久留,稍作休整之後便攜帶著自己的子侄一同出逃。
一路奔波,歷經艱辛,司馬休之等人來到了山陽。在這裡,他們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先是與桓玄派遣的將領孫無終展開激烈交鋒,試圖討伐冀州刺史劉軌。劉軌得知訊息後,趕忙邀請敬宣、雅之等同僚共同佔據山陽,並親自統領兵馬前去迎擊孫無終。怎奈敵人太過強大,幾番交戰下來,始終無法攻破敵軍防線。
而後,眾人不得不另尋出路,轉而進入昌平澗繼續作戰。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這次的戰況依舊不容樂觀,與孫無終一戰再度失利。眼看著隊伍逐漸離散,大家都感到前途渺茫,心灰意冷之下,司馬休之、高雅之、劉敬宣等人經過一番商議,決定一同前往投靠南燕的慕容德,尋求一線生機。
話說這隆安二年啊(也就是北魏天興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