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防(生卒年不詳),字謁卿,東漢時期沛國銍(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人。其祖父徐宣為講學大夫,曾教授王莽學習《易》;父親徐憲也傳承祖業。
仕途經歷豐富:
尚書郎時期:
在東漢永平年間,徐防透過舉孝廉這一途徑步入仕途,被任命為郎官。因其體態容貌矜持嚴肅,站姿挺拔端正,頗具風範,很快便引起了漢明帝的關注。漢明帝認為徐防儀表堂堂且行事穩重,遂將其擢升為尚書郎,委以掌管機要之重任。
自此之後,徐防深知自己所肩負責任重大,故而在處理各項事務時皆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對待皇帝更是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懈怠疏忽之處。無論是呈遞奏章還是傳達聖意,他都力求準確無誤、滴水不漏。正因如此,徐防在尚書郎一職上表現出色,深得漢明帝信任與賞識。
地方任職時期:
時光荏苒,到了漢和帝永元初年,徐防迎來了新的職務調動——遷任司隸校尉。司隸校尉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職位,其職責在於監察在京城為官的眾多官員們的各類不法行為。每當皇帝召集朝會之時,司隸校尉便能與御史中丞以及尚書令一同擁有單獨的席位,此即所謂“三獨坐”,足見該職位地位之尊崇特殊。
而後不久,徐防再度離開京城,前往地方出任魏郡太守。在此期間,他深入瞭解民間疾苦,積極推行一系列惠政舉措,使得當地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由於政績斐然,徐防於永元十年先後升任少府和大司農之職。作為少府,他主管宮廷用度及山海池澤之稅;而擔任大司農,則要全面掌控國家的錢糧穀物等經濟命脈。無論身處何職,徐防始終秉持著清正廉潔、勤勉盡責的作風,將本職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位列三公時期:
經過多年的歷練與積累,徐防終於在永元十四年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被正式拜授為司空。司空一職統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大九卿官職,主要負責水利工程建設、城牆防禦工事修築以及宮殿庭院營造等諸多重大事務。憑藉自身卓越的才能和豐富的經驗,徐防在司空任上充分發揮領導作用,組織協調各方力量順利完成了一項項艱鉅任務。
然而徐防的仕途並未就此止步不前。僅僅過了一年時間,也就是延平元年,他再次得到升遷進位,榮膺太尉之職,並與太傅張禹共同參與記錄尚書事務。至此,徐防已位極人臣,成為朝堂之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但即便身居高官顯位,徐防依舊保持著往日的謙遜低調姿態,一如既往地盡心盡力為國為民效力。
上書改革太學考試製度:永元十四年,徐防任司空時,針對太學當時存在的弊端上書。當時太學傳授弟子時,隨心所欲解釋經典,不遵官定學說,考試時爭論不休。徐防建議太學博士傳授學業以及甲、乙科考試必須以官定學說為準,考試時出五十道題,令弟子隨意抽簡答題,以答題多者為“上第”,答題引經據典明晰者為“高說”,答題如與官定學說有牴牾,妄生異說者即判為錯誤。漢和帝批准了他的建議,這一舉措統一了太學傳授學業的標準,革除了太學的“異說紛爭”,維護了漢王朝的統治秩序,也讓徐防聲名大振。
話說那漢延平元年,正值多事之秋。漢殤帝不幸早夭,這使得皇位一時空懸。鄧太后與她的兄長鄧騭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迎立清河王劉慶之子劉祜繼承大統。
此事關乎社稷安穩,自然需與眾大臣仔細商議。於是,鄧騭召集了太傅張禹、司徒徐防等一干重臣共商大計。眾人各抒己見,而徐防則立場鮮明地堅定支援鄧太后的決策,他深知此舉對於穩定朝局、延續漢室血脈的重要意義。
待到一切議定,徐防便依循既定程式,莊重地將象徵著無上皇權的皇帝璽綬親手奉送至劉祜手中。在眾臣的擁戴下,劉祜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