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廣袤無垠的歷史長河之中,絕大多數的人們皆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之人罷了。然而,總有那麼一些身影能夠在那厚重的史冊之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抹濃重色彩,但更多時候,他們所展現出的光輝時刻卻如同那驚鴻一現般短暫而耀眼。就拿三國時期的徐旗來說吧,他便是如此這般的一個典型範例。
說起這位徐旗,有關他於東吳末年出任廣州刺史時的具體生平經歷和事蹟,現今我們所能瞭解到的著實不多。僅僅知曉在天紀三年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發生了——郭馬竟然率眾發起叛亂,殘忍地殺害了南海太守劉略,並將時任廣州刺史的徐旗驅趕出境。自那時起,徐旗便宛如人間蒸發一般失去了蹤跡,再無半點訊息傳來。而且,在那浩如煙海的史籍當中,也未能尋覓到關於他在任期間除此次事件之外的其他相關記述,諸如他曾推行過何種施政措施、與其他官員之間有著怎樣的往來交際等等情況,統統都無從查考。
郭馬,這位活躍於三國時期吳國的人物,原本是合浦太守修允麾下的部曲督。在那風雲變幻的時代裡,他的命運軌跡因一系列事件而發生了重大轉變。
話說天紀三年之際,修允接到調任命令,轉任桂林太守一職。然而,命運似乎對他開了個玩笑,就在赴任途中,他不幸染上重病,不得不滯留於廣州調養身體。在此期間,他派遣郭馬率領五百名士兵先行趕赴郡地,以安撫當地的諸多夷族部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修允最終還是不治身亡。按照常規,他所統領的這些士兵應當分配給其他人指揮。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因為郭馬及其部下皆是世代從軍之人,他們之間早已建立起深厚的情誼和默契,對於即將面臨的分離感到十分不悅。
與此同時,吳王孫皓開始大規模地檢核廣州地區的戶口情況。這一舉措引發了民眾的恐慌和不滿,導致社會局勢動盪不安。郭馬等人深知自己所屬的軍隊也難以倖免,擔心會因此被拆散或調配到其他地方。這種擔憂逐漸轉化為恐懼和反抗的念頭,終於促使他們萌生出反叛之意。
於是,在那個炎炎夏日的某一天,郭馬毅然決然地與部曲將領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人一同煽動手下計程車兵以及周圍的百姓。眾人迅速聚集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氣勢洶洶地向廣州城進發。
他們首先將矛頭指向了廣州督虞授,一場激烈的戰鬥隨即爆發。郭馬等人憑藉著多年征戰積累下來的經驗和勇猛無畏的鬥志,成功擊敗並斬殺了虞授。緊接著,郭馬自封為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以及安南將軍,殷興則自稱廣州刺史,吳述宣稱自己為南海太守。此外,何典率軍攻打蒼梧,王族則領兵進攻始興。
不僅如此,郭馬還毫不留情地處死了南海太守劉略,並驅趕了時任廣州刺史的徐旗。至此,這場叛亂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開來,整個嶺南地區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話說那孫皓聞知郭馬叛亂,龍顏大怒,當即派遣鎮南將軍滕循率領一萬雄師自東路進發前去征討。這一路人馬浩浩蕩蕩,旌旗蔽日,氣勢如虹。然而,當他們行至始興郡時,卻遭遇了郭馬麾下猛將殷興所率之部。雙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天,一時間難分勝負。滕循雖勇,怎奈殷興亦是悍不畏死,死死守住防線,致使滕循所部受阻不前。
與此同時,孫皓又調遣徐陵都督陶浚統領七千精兵從西路進擊。這支軍隊不僅有陶浚親自統率的精銳士卒,更有交州牧陶璜部下的能征善戰之士以及合浦、鬱林等諸郡的兵力前來助陣。如此一來,東西兩軍形成夾擊之勢,誓要一舉剿滅郭馬之亂。
就在吳軍東西兩路大軍對郭馬步步緊逼之時,風雲突變!西晉看準時機,派出重兵揮師南下,直取東吳。滕修獲此訊息,深知局勢危急,若不及時回援,東吳恐有亡國之虞。於是他當機立斷,率領大軍急速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