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是東漢末年馮翊的世家大族,其生平事蹟主要有以下幾點:
早期經歷
建安初,徐英曾任蒲阪令,後任郡功曹。
與張既的恩怨
徐英曾因自視家族名望高於張既,且認為張既當時只是郡中小吏,而親自鞭打張既三十下。後來張既官位高升,欲與徐英和解,但徐英因曾鞭打張既且自恃家族地位,終不肯向張既低頭求和。
張既出生於一個貧寒低微的庶族家庭,但家境還算殷實富裕。他自幼聰慧好學,勤奮努力,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年僅十六歲時,便憑藉著自身的實力,在馮翊郡成功地謀得了門下小吏一職。此後,因其卓越的表現和出眾的能力,很快就受到了郡裡官員們的賞識,並被舉薦為孝廉和茂才。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既的仕途一帆風順,不斷得到升遷。最終,他榮升為新豐縣令。在任職期間,張既勵精圖治,積極推行各種改革措施,致力於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新豐縣的社會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政績之突出,在整個三輔地區各縣之中堪稱首位。
建安七年,天下局勢動盪不安。當時,曹操正面臨著高幹和郭援叛亂所帶來的巨大威脅。於是,曹操派遣張既前往遊說馬騰,希望能夠說服他參與到平叛的行動中來。張既充分發揮自己能言善辯的本領,向馬騰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以及參與平叛所能獲得的利益。最終,馬騰被張既的說辭打動,決定派出其子馬超率領軍隊前來協助作戰。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馬超英勇善戰,衝鋒陷陣,給叛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而張既則在後方運籌帷幄,為前線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和保障。最終,郭援在戰場上被斬首示眾,高幹見大勢已去,只得選擇投降。此次平叛的勝利,使得曹操對張既的功績大為讚賞,遂將其封為武始亭侯,以表彰他的傑出貢獻。
建安十三年,曹操揮師南下,征討荊州。為了確保後方的穩定,曹操再次委以重任予張既,命令他徵召馬騰入朝為官。面對這一命令,馬騰心中雖有萬般無奈,但迫於曹操的強大勢力,也只能遵命行事。隨後,馬騰及其家屬被遷至鄴城。曹操為了安撫馬騰,上表奏請朝廷任命他為衛尉。
然而,建安十六年,馬超突然發動反叛。一時間,關中地區陷入一片混亂。在此危急關頭,張既毫不猶豫地跟隨曹操出征,共同抵禦馬超的進攻。在華陰一帶,雙方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曹操指揮若定,張既則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戰鬥,曹軍終於成功擊敗了馬超的叛軍。戰後,張既因其戰功卓著而出任京兆尹一職。
上任之後,張既積極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恢復當地的社會秩序。他一方面大力招募流亡在外的民眾迴歸故里,另一方面著手重建遭受戰火破壞的縣城村落。透過張既的不懈努力,京兆地區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景象,人民重新過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建安十九年,風雲變幻之際,張既毅然投身戰場,跟隨夏侯淵踏上了征討宋建的征程。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奮勇殺敵,先後攻克了臨洮和狄道等地,一舉平定了隴右地區。這一系列勝利不僅彰顯了張既卓越的軍事才能,更為曹魏政權鞏固西部疆土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建安二十年。此時,張既隨曹操出征張魯。面對複雜多變的戰局,他深思熟慮後向曹操提出了一條極具遠見卓識的建議——遷徙漢中百姓,用以充實三輔之地。此計一出,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認可,並得以順利實施。由此可見,張既不僅善戰,更具謀略之能。
建安二十三年,戰火再次燃起。這次,張既與曹洪攜手在下辯迎戰吳蘭。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耳欲聾,但張既毫無懼色,指揮若定。最終,他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