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投誠。
不久之後,桓玄果然勢如破竹般擊敗了司馬元顯。不僅如此,桓玄還毫不留情地處死了司馬元顯及其一眾黨羽,就連司馬彥璋也未能倖免。當何無忌得知司馬彥璋被害的訊息時,悲痛欲絕。他無法抑制內心的哀傷,竟跑到集市上去放聲大哭。何無忌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周圍人們的關注,大家紛紛對他的義舉表示讚許,稱讚他重情重義,是個有血有肉的真漢子。
話說那劉牢之,本是東晉時期赫赫有名的將領,戰功卓著,威名遠揚。怎奈時運不濟,竟遭桓玄算計,被調任為會稽內史一職。這一調動,在劉牢之眼中無異於被削奪了手中的權力,心中自然憤恨不平。
盛怒之下,劉牢之便開始暗中謀劃起兵討伐桓玄,欲奪回屬於自己的一切。他自以為此計天衣無縫,定能一舉成功。然而,當他滿心歡喜地將這個密謀告知劉裕之時,卻未曾料到會得到如此回應。
劉裕冷靜地分析道:“如今局勢已然大變,人心所向皆是桓玄。此時貿然起兵,只怕勝算渺茫啊!”面對劉裕的直言相勸,劉牢之卻不以為然,執意要孤注一擲。
與此同時,何無忌也前來詢問劉裕關於自身前途的問題。只見劉裕略作沉思,然後緩緩說道:“依我之見,劉牢之此番行動必敗無疑。你不妨跟隨我一同返回京口,暫且觀望形勢發展。倘若桓玄能夠恪守晉臣之節,我們便可輔佐於他;但若他心懷不軌,妄圖篡權奪位,那時我便與你攜手共討逆賊。”
何無忌聞聽此言,覺得甚有道理,當即聽從了劉裕的建議,與他一同踏上了返回京口之路。而另一邊,劉牢之由於未能獲得其他幕僚的有力支援,最終兵敗如山倒,走投無路之際,只得含恨自盡。至此,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大將,就這樣黯然落幕,令人不禁唏噓長嘆。
興舉義兵
自桓玄得勢之後,他便開始居功自傲,不僅身居高位,獨攬大權,還大肆任用桓氏家族的子弟擔任朝廷內外的重要職務。更為過分的是,他毫不留情地誅殺了一大批曾經效命於北府軍的老將們,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顯然有著篡奪皇位的野心。
時間來到元興二年(公元 403 年),劉裕奉桓玄之命前去征伐發動叛亂的盧循。經過一番激烈的鏖戰,劉裕最終成功地擊潰了盧循的叛軍。然而,就在此時,何無忌悄悄地前來拜見劉裕,並極力勸說他立即在山陰縣起兵,直接對桓玄展開討伐行動。但劉裕卻有著自己的深思熟慮,他認為應當靜待桓玄正式篡位之時,再選擇在建康附近的京口起兵,如此一來勝算更大。因此,儘管何無忌苦口婆心地勸誡,劉裕還是並未採納他的這一建議。
同年十二月,桓玄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慾望,公然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楚,徹底打破了東晉王朝原有的政治格局。
元興三年(公元 404 年),劉裕和何無忌一同返回京口。在這裡,他們秘密商議著如何討伐桓玄,以恢復晉朝的統治秩序。經過反覆的謀劃和權衡,劉裕決定聯合劉毅、王懿、孟昶以及檀憑之等志同道合之人共同起兵。
終於,在二月乙卯日這一天,劉裕率領眾將士正式舉起了義旗。他們士氣高昂,銳不可當,僅僅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順利地攻佔了京口和廣陵這兩座軍事要鎮,牢牢掌控住了局勢的主動權。這場起義如同一把熊熊燃燒的烈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人們反抗桓玄暴政的希望之光。當時,何無忌極力向劉裕推薦了劉穆之,認為他具備出色的才能,可以擔任劉裕的主簿一職。劉裕欣然採納了這一建議。此後不久,劉裕率領軍隊勢如破竹地攻陷了建康城。桓玄見大勢已去,只得倉皇出逃至江陵。劉裕趁勝追擊,迅速在建康以武陵王司馬遵之名承製建立起行臺。
司馬遵對何無忌的表現讚賞有加,於是任命他為輔國將軍以及琅邪內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