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嗣伯,乃是南北朝時期南齊著名的醫家。他字叔紹,其家族原籍在東莞姑幕一帶,也就是如今的山東諸城,但後來舉家遷徙至丹陽,並在此定居。徐嗣伯正是徐叔響之子。
此人不僅對醫學之道有著精深的研究和造詣,而且擅長透過病症進行準確地辯證論治。他一生筆耕不輟,曾經撰寫過諸多醫學著作,其中包括《徐嗣伯落年方》共三卷、《藥方》多達五卷以及《雜病論》一卷。只可惜這些珍貴的典籍皆已失傳於世,令人惋惜不已。
話說這徐嗣伯,除了醫術高超之外,還善於談論老莊之道,可謂學貫古今。曾經有這麼一件奇事,當時有一位年邁的婦人,深受滯淤之症所苦,病情遷延日久,多年來一直未能痊癒。這位老婦人四處求醫問藥,卻始終不見起色。後來聽聞徐嗣伯醫術高明,便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前來求診。
徐嗣伯仔細地為老婦人診察之後,緩緩說道:“您這病並非普通病症,而是有鬼附身所致。要想治癒此疾,需得用死人的枕頭煮水服用方可。”老婦人聽後雖然心中有些害怕,但為了能治好自己的病,還是硬著頭皮按照徐嗣伯所說去做。她歷經艱辛,終於從古墓之中尋得了一隻已然半邊腐爛、殘缺不全的死人枕頭。拿回家後,依照醫囑將其煮水服下。說來也怪,沒過多久,老婦人的病竟然真的漸漸好了起來。
此事一經傳出,頓時引起軒然大波,人們紛紛對徐嗣伯神奇的醫術驚歎不已。而此後不久,又發生了另一件事情。秣陵之地有個名叫張景的少年郎,年僅十五歲。不知怎的突然患上腹脹之症,不僅肚子脹得猶如鼓一般,就連面色也變得蠟黃不堪。家中父母心急如焚,帶著他四處尋醫問藥。然而眾多醫生看過之後,皆是搖頭嘆息,表示對此束手無策。眼見孩子的病情日益加重,一家人幾乎陷入絕望之中。就在這時,有人向他們推薦了徐嗣伯。於是,張景一家趕忙前往拜訪。徐嗣伯斷言:“此乃石蛔!須以死人枕煮後服用方可。”張景謹遵嗣伯所言,煮死人枕服用後,前去如廁,竟排出了蛔蟲。這些蛔蟲堅硬如石,長約六、七寸。蛔蟲既出,張景之病旋即痊癒。此後,又有一位名喚沈翼的和尚,雙目疼痛難耐,且常常見到鬼魅。這和尚遂尋徐嗣伯求診。徐嗣伯言:“此乃邪氣入肝所致,可取死人枕頭煮後服用,事畢,再將枕頭埋回原處。”和尚依言而行,其病亦愈。王晏聞知徐嗣伯以屍枕治病之事,前來問詢,道:“三人病症各異,卻皆以死人枕頭療之,且皆藥到病除,此中緣由為何?”\"徐嗣微微一笑,緩聲道:“所謂鬼附身之人,乃是中了那詭異莫測的鬼氣所致。這鬼氣一旦附上人身便難以脫身,猶如跗骨之蛆般死死糾纏,從而致使被附身者精神沉滯、行動遲緩。若要將其驅除,唯有藉助死人枕之力方可奏效。當死人枕置於其身時,那股神秘的力量會迫使鬼氣如驚弓之鳥般倉皇逃離,再不附著於人體之上,如此一來,鬼附身者便能恢復如初,病痛盡消。”
接著,他又略微停頓,繼續說道:“至於患上石蛔之症的病人,則更為罕見稀有。此病症乃因體內蛔蟲久積成石,普通世間藥物對此已然束手無策。故而需以鬼物之威方能將其驅趕而出,而後便可順利將那頑石般的蛔蟲一舉擊落。蓋因邪氣侵肝,才會導致患者眼部疼痛難忍,並常能見到鬼魅幻象。此時,唯有采用邪物之法,方可引出那深入臟腑的邪氣,進而將其徹底根除。正因如此,方才囑咐患者將那死人枕重新掩埋至原位啊!”
聽聞此言,王晏不禁瞪大雙眼,滿臉欽佩之色,對徐嗣伯的醫術嘖嘖稱奇道:“先生真乃神醫也!竟有如此神妙之法,令人歎為觀止!”
此外,徐嗣伯還曾施展奇招,以冬日澆冷水之法成功治癒了那位因服用五石散而愈發畏寒懼冷的直合將軍房伯玉。此等妙手回春之舉,更是令眾人對他的醫術深信不疑,讚譽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