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華北平原上的白廟村,像被歲月溫柔撫摸著,守著自己質樸的節奏,在時代浪潮裡穩穩前行。
清晨,第一縷陽光艱難地穿過薄霧,灑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村子裡,公雞打鳴的聲音此起彼伏,喚醒了沉睡的村民。村裡的老人們習慣早起,他們穿著洗得有些發白的粗布衣衫,慢悠悠地走出家門,有的去自家小院裡侍弄那幾株蔬菜,有的則聚在村口的老槐樹下,一邊抽著旱菸,一邊嘮著家常。“老李家那小子,聽說最近在琢磨著買輛拖拉機呢,現在日子好過些,有想法咯。”“是啊,時代不一樣嘍,咱這莊稼人,也能用上機器啦。”老人們的話語裡,帶著對生活變遷的感慨。
白廟村的房屋大多是低矮的瓦房,錯落有致地分佈在這片平原上。屋頂的青瓦上,還殘留著昨夜的露水,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細碎的光芒。每座房子都有一個不大的院子,院子裡用籬笆圍成一個個小區域,種著辣椒、茄子、豆角等蔬菜。有的院子裡還養著幾隻雞,母雞帶著小雞在院子裡悠閒地踱步,時不時用爪子刨著泥土,尋找著蟲子。
村子東邊,是一大片麥田。此時正值春天,嫩綠的麥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彷彿一片綠色的海洋泛起層層漣漪。農民們在田間忙碌著,他們彎著腰,仔細地為麥苗除草、施肥。“這麥苗可得好好伺候著,今年就指望它們有個好收成咯。”一位中年農民直起腰,用搭在肩頭的毛巾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眼神裡滿是對豐收的期待。不遠處,幾個年輕的小夥子正在田間撒化肥,他們一邊幹活,一邊開著玩笑,爽朗的笑聲在田野上空迴盪。“嘿,等這麥子收了,咱可得好好聚聚,喝上幾杯。”“那肯定啊,忙了大半年,也該放鬆放鬆了。”
村頭有一條蜿蜒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能看到小魚小蝦在水底游來游去。河邊生長著幾棵垂柳,細長的柳枝垂落在水面上,隨著微風輕輕擺動。清晨,村裡的婦女們會來到河邊,她們有的提著水桶,準備打水回家做飯;有的則帶著衣物,在河邊的石板上用力地捶打著,清洗著一家人的衣裳。“你家那口子最近咋樣?聽說在外面打工挺辛苦的。”“是啊,為了這個家,沒辦法。不過他說再幹幾年,攢夠錢就回來做點小生意。”婦女們一邊洗衣服,一邊分享著各自的生活瑣事。
村子中央,有一個小小的集市。說是集市,其實規模並不大,只有十幾家攤位。有賣生活用品的,有賣蔬菜水果的,還有賣農具的。集市上熱鬧非凡,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新鮮的黃瓜,剛從地裡摘的,便宜賣啦!”“老闆,便宜點唄,這都熟人了。”一位大媽手裡拿著幾根黃瓜,和攤主討價還價著。在集市的一角,有一個賣小吃的攤位,熱氣騰騰的包子、油條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幾個孩子圍在攤位前,眼巴巴地看著,手裡緊緊攥著父母給的零花錢。“老闆,來兩個包子。”一個小男孩怯生生地說道,臉上滿是期待。
白廟村的學校,坐落在村子的西邊。這是一座簡陋的磚瓦結構建築,只有幾間教室。教室裡擺放著破舊的桌椅,黑板也有些斑駁。但孩子們的讀書聲卻格外響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們的眼神裡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學校裡只有幾位老師,他們雖然教學條件艱苦,但都兢兢業業,認真地傳授著知識。課間休息時,孩子們像一群歡快的小鳥,在操場上嬉笑玩耍。有的在跳繩,有的在踢毽子,還有的在玩彈珠,小小的操場上充滿了歡聲笑語。
村裡的文化生活雖然簡單,但也充滿了樂趣。農閒時節,村裡會組織放映電影。訊息一傳開,孩子們早早地就搬著小板凳,來到村子的曬穀場佔位置。大人們也陸陸續續地趕來,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嗑著瓜子,一邊等待著電影開場。當電影的畫面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整個曬穀場頓時安靜下來,只有電影裡的聲音在夜空中迴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