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切忌用手揉眼。在紅眼病流行時,不要在游泳池游泳,不到公共浴室洗澡。家裡發現此病患者,須用桑葉10克,*20克泡水代茶飲,以預防紅眼病。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夏 季 養 生(1)
夏天,指陰曆四月至六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為公曆五、六、七月,共3個月。其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
夏季,為萬物生長,繁榮秀麗的季節。《黃帝內經》在描述夏天的節氣特點時,這樣寫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在夏天的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夏季以暑氣為主令
夏季暑氣當令,氣溫偏高,總的來說,夏季可用高溫、多溼熱來形容。但就天氣遞變過程來說,又呈現出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天氣系統,即初夏的梅雨天氣和盛夏的伏旱天氣。無論是溼熱天氣或伏旱天氣,對健康、對生物鐘的運轉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充分認識到這些特殊性,以謹慎度夏,健康度夏。
中醫認為,暑為陽邪,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唇乾口燥、大便乾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症。
從人的健康而言,人體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為18~28℃。氣溫達到或超過36℃時,易導致體內神經組織和內分泌組織的調節功能異常。夏季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為適應炎熱的氣候,面板毛孔開洩,排出汗以調節體溫。但是,汗液過度排洩,易導致水、電解質平衡失調,發生中暑。特別是大量出汗和氣溫增高,易造成脫水,使血液濃度增高。這樣,容易使老年人脆弱的血管發生阻塞,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另外,大量出汗使尿量減少,不利於排毒。而夏季無論是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還是透過飲食等進入體內的有害物質,是一年中最多的季節。所以,人體必須一方面注意防暑,另一方面要適應夏天氣候,使體內調節功能不因外界高溫而失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溼為長夏之主氣
溼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長夏季節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溼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裡空氣中溼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溼,以至感受溼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溼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溼邪的病理特徵。不僅如此,溼邪亦好傷脾陽,一旦脾陽為溼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和後,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
對於溼,現代科學用溼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溼的程度。空氣的溼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溼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溼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溼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溼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溼度太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溼,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黴、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黴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