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思考了片刻,地行有了一個想法。
目前,他考慮了幾個方向。
完全以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為基礎,以幾個演化方向為研究方向。
第一類,暫定名為飛龍種。
這個分類,是研究各種飛行能力相關的標籤,所有的守衛都以飛行能力相關的標籤為基礎標籤,各種能減重但又不降低太多防禦力的結構。
鳥類當然是最典型的、具備飛行能力的生物,羽毛也是飛行輔助結構的重要研究物件。
然後是翼手龍,也就是翼龍,其他的不說,在沒有羽毛的情況下,什麼樣的翅膀形狀最好,對行動能力的影響最低,而且,飛行能力,地行最終是要用在自己身上的,他並不打算犧牲陸地上行動的能力,翼手龍的翼手可以考慮,但是其他的體態結構相關標籤絕對是側重點。
還有許多昆蟲,作為前世世界最早的飛行生物,它們的結構雖然大都侷限於小體型,但是它們的飛行能力相關的標籤,應該也是可以利用的。
如果能夠把體型相關的負面影響消除,防禦能力很強的外骨骼,誰不喜歡呢。
並且
各種昆蟲,比如蜻蜓蝴蝶甲蟲之類的,都有著許多對足。
它們數量極多的附肢,或許就是自己能夠獲取額外肢體,不需要前肢特化成翼手就能夠飛行的希望。
而且,能夠飛行,就可以承擔各種偵查和轉移搬運重要物資的任務。
之後,如果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可以再細分為鳥龍種或者叫羽龍種也行,然後是翼龍種。
至於蟲,或許可以專門弄一些用於偵察的小體型蟲向特化恐龍,叫做蟲龍種,覺得不好聽也可以叫鱗翅龍什麼的。
至於獸類,比如蝙蝠之類的,之後再說。
第二類,暫定為地龍種。
專門研究適合在地面生活和地下生活的標籤能力。
挖掘之類的標籤當然就是基礎標配,不過,他的想法是分出兩類到三類。
第一個方向以【陸地生物】為基礎,開展各種研究,研究各種地面適應標籤,主打各種內部結構和大型化。
而大型化的動物,最出名的就是恐龍自身了。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獸類。
畢竟地面上爭奪霸主的,主要就是合弓綱和蜥形綱的後代,大型化的,也基本都是這兩家的後代。
從演化的角度,從海洋跑到陸地上最大的困難,除了呼吸和食物之外,還有就是大型化的重力負擔。
需要足夠強大的內部結構支撐,才能不然自己的身體垮掉。
但是,大型化之後,相對的遲緩就會伴隨出現,地行想要足夠巨大但是不影響敏捷的體態結構。
細分的話,“巨龍”就算了,容易混淆,叫山龍種或許比較好,山脈和大地的關係不用說,聽到山,也往往能夠聯想到巨大。
第二個方向,就是以地下生活能力。
挖掘能力,往往需要的是前肢或者頭部作為器官部位,充當挖掘工具。
挖掘的動作嘛,以最粗糙的描述來說,就是插進去、翹起來,刨出來這三個動作。
結合在一起,也可以與前肢攻擊特化、爪子特化的研究方向。
“靈活性”的概念說到底,與“通用”有很多重合。
特化往往代表著失去靈活性。
儘量保證靈活性的情況下,增加攻擊性就好了。
地行自己需要的,到“爪子保證靈活,在特化了攻擊性的情況下,附帶挖掘能力”的地步就好。
除了挖掘能力之外,還有視覺以外的其他感知方式,特別是無光環境。
之前雖然也說了能量相關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