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後期。與世界其它大型宗教不同,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曆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在我國殷商時代,就以巫祝占卜決疑難吉凶。兩漢黃老之學的興盛,為道教的正式形成創立了基礎。太平道和天師道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組織的形成。

實際上,道教由東漢黃老道時的方士已經開始向上下兩方面分化,一部分與民間宗教相結合,形成早期道教太平道之類的形式;另一些方士依然堅持方術實踐和養生理論的探索研究,其代表人物為魏伯陽,其代表作是“萬古丹經王”之《參同契》。

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種分化日益加劇。向上層發展者,則對早期道教形式進行改造,提出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其代表人物是東晉時的葛洪,其代表作《抱朴子》提出的修煉成仙的理論體系,將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納入其中,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

北魏太平真君年間山道士寇謙之在北魏統治者的支援下,稱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人稱之為北天師道。南朝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則提出“祖述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弘衍二葛(葛玄、葛洪)”,總括上清、靈寶、三皇諸派經典,人稱之為南天師道。道教的教規、儀範經此二人修訂後逐步定型,再由齊梁陶弘景充實神仙譜系,完善道教義理,敘述承傳歷史,對後世影響更大。

隋唐道教步入興盛期,一直至明代中葉均系發展時期。

從隋唐至北宋,國家基本處於統一狀態,道教義理不斷深化,相繼出現孫思邈、成玄英、司馬承禎、杜光庭、陳摶、張伯端等許多著名道教學者。

南宋金元民族矛盾尖銳,道教內部宗派紛起。金大定七年全真道由王重陽在北方創立之後,至元代受統治者的支援盛極一時。元成宗大德八年三十八代張與材天師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遂使南方符籙各宗派逐漸合流為道教正一派。其後道教,即以正一、全真兩大教派繼續傳承於世。

正一派與全真派的內容和承傳方式既有相同處,亦有不同之點。

相同之處是敬奉神團主體上一致,禮三清拜玉皇,持守三皈五戒,共同奉黃帝為始祖,奉太上老君老子為教祖。都認為首先要做好人,在經歷美好人生過程中不斷提升,修心養性,努力做度己度人的神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功德成神”。

正一派與全真派的不同之處也較為明顯。

正一派界於出世、入世之間,所以正一派道士多為入道形式,有俗家生活,許多道士習慣在廟觀中著道裝、誦經典、拜神靈、做科儀、畫符咒、接應十方善信;正一道士的神權主要從“籙壇”獲得,所以古代有“三山(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江西閤皂山)符籙”制度,現在“三山”之中的龍虎山已開壇授籙。

全真派是出家制度,按照全真的傳統要求,全真道士應該素食、獨身、不著俗裝、滿發大領,全真道士注重清修、主要活動都在廟宇完成,廟宇就是家;全真道士的神權主要從戒壇獲取,全真派有條件的十方叢林宮觀,現在均可以申辦開壇傳戒。

簡單來講正一修的是術,全真修的是道。雖然殊途同歸但在法術界和民間全鎮的聲望遠不如正一教。

“不錯!那你可知道正一三山?”師父又問道。

“師父可說的是茅山,龍虎山,皂g山”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後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宋嘉熙三年;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這便是茅山,龍虎山,皂g山人們後來把這三座山也稱作正一三山。

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造成的道教派系。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進展中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