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內線,左右兩側落位籃下。
此時,確認中轉軸心,以奧多姆個點畫進攻三角……”
費舍爾將籃球交給蘇北這個進攻三角點,然後有兩個方向移動選擇。
一個是內切,也就是走內線的路,費舍爾空切到籃下,和奧多姆進行擋拆掩護。
此時,如果對手跟防費舍爾,蘇北在外線,就有一對一進攻的機會。
如果一對一,沒有信心,蘇北可以將籃球交給軸心奧多姆策應。
掩護後,奧多姆手遞手傳球給費舍爾,就可以直面籃筐,打對手後門的得分機會。
如果費舍爾打不了對手的後門,也可以拉到右側三分底角處,這時的奧多姆一分球,就是一個空位三分機會。
空切+掩護+傳球+投籃,對手的控衛,很難跟上費舍爾的腳步。
無論上籃,還是三分,都是費舍爾的機會。
如果對手內線,選擇換防費舍爾的,奧多姆就可以錯位單打對手的控衛。
三角進戰術的移動,目標就是為了出現擋拆戰術的進攻效果。
這不是持球式的擋拆戰術,而是無球式的擋拆戰術。
有這個擋拆戰術出來的錯位進攻機會,就能夠釘死對手的兩個防守點,讓蘇北擁有淋漓盡致的單挑機會。
如果蘇北的角色,換成是科比,那就是絕佳的個人表演機會。
能攻能傳外,還有能切,蘇北可以抄費舍爾的作業。
空切到籃下和奧多姆打掩護,接傳球也是直面籃筐的得分機會,移動到左側的三分底角,又可以在左側組成另一個進攻三角。
空切的話,將會複製費舍爾的進攻效果。
與此同時,蘇北如果空切到籃下,再跑到左側三分底角。
處在左側和頂弧的科比,又可以來到右側,取代蘇北的位置,與奧多姆和費舍爾,組成新的進攻三角。
這種不停的移動,不停的變化,就是進攻三角戰術的威脅。
打此戰術的球隊,完全可以耐心的尋找最有利的進攻機會,加上如果有三個巨星的話,光是單挑進攻,就可以將對手打得找不著北。
更恐怖的是,蘇北空切後,跑到左側底角,還可以繼續移動,和在左邊的拜納姆,可以打一個掩護,跑到左側側翼三分線外,可以接在右側的科比的傳球,接球,跳投出手,又是一個進攻機會。
蘇北,拜納姆和科比,在左側也能形成一個進攻三角。
而這僅僅只是費舍爾的內切演變。
費舍爾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外切進攻。
外切,也就是說走外線的路。
怎麼走?
都一樣。
別問,問就是擋拆戰術。
費舍爾和蘇北外線擋拆,如果擺甩掉對手的控衛,就可以突破,或跳投解決對手。
蘇北同樣有攻有傳有切,三樣進攻手段。
這一切的本質,就是擋拆戰術。
移動的擋拆戰術。
三角進攻戰術,“在於移動”,大體上,就是這種效果。
“在於空間”,那就更好理解了,在移動和掩護後,球員與球員間,最好是保持4.5米的距離,只要移動夠快,傳球足夠快,進攻機會,就跟拿麻袋去撿錢一樣的輕鬆。
當然,剩下的“在於變化”,才是最大的難點。
剛剛演示的只是主要的進攻三角,幾乎排除了輔助的進攻三角。
輔助的三角,需要配合主要進三角,沒有一定的場上閱讀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根本適應不了。
好在,輔助進攻三角,也有愉懶的辦法。
在蘇北前世,09\/10賽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