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心中還是忍不住大為驚詫。
“都死了!哎!……”老者重複了一句,又是一聲長嘆,“可憐啊!楊大善人一家,總共大大小小不下七十餘口人,都在那一場大火中喪生。聽說屍體被找出來時,都已被燒得面目全非,一個個都跟個焦炭似的,實在是太慘了!”老者望向天空,眼中幾乎留下淚來,“蒼天無眼啊!象楊員外這樣的大好人,這一輩子不知做了多少大善事,怎地最後竟落得個被燒死的下場!而且還是一家人全被燒死,可憐他家最小的娃兒才不到三歲,在那場大火中也被活活燒死……”
望著老者的神情,沒有絲毫作偽之狀,在那一刻,徐恪心中不禁又矛盾仿徨了起來。他不由地被那潘姓老者的情緒所染,漸漸地對楊文庸一家的遭遇也生出了一絲悲憫與同情。
徐恪在內心反覆地問自己,會不會是自己弄錯了?王大爺父女兩的死,與那楊文庸父子真的沒什麼關係?從這位潘老伯兩眼含淚的神情來看,這楊文庸生前應當是一位大好人呀!這樣的好人又怎會放縱兒子做出那種強搶民女霸為妾侍的勾當?會不會一切都是他二子楊儉和私自所為,楊文庸並不知情?也不對呀!一直聽說那楊家二公子非但長得是一表人才、知書達禮,且事父極孝,對父親之教導吩咐從不敢有半分違逆,若沒有他父親允可,他怎敢私自闖入民宅,將香梅強行帶回楊家,並且還公然與香梅拜堂?
先前,徐恪已認定那楊文庸與楊儉和父子,便是害死王大爺與香梅的主謀之人。他胸中已重燃復仇之念,發誓定要讓仇人血債血償。可如今,當他面對已成焦土廢墟的楊家故宅,又驚聞楊家上上下下閤府七十餘口人已盡皆葬身於火海的訊息,一時間,心下又思潮起伏,之前自己對楊文庸父子的滔滔怒意,便也如煙雲散去,甚至於,他對王大爺與香梅的死,究竟是不是與那楊文庸父子有關一事,也生出了巨大的懷疑。
只因他之前在杭州城討生活之時,實在是聽聞了太多關於楊家父子行善積德的好名聲。並且,他也曾偶爾見到過楊文庸與其二子楊儉和的面貌,依照他當時的理解,那楊文庸一派慈眉善目,楊儉和生得儀表堂堂,兩人均是一副溫雅謙恭之貌,實在不象是一個壞人。
是以,當年王大爺與香梅都不幸身故之後,他心中始終是對當時的知府洪文堂充滿怨恨,卻很少會想到找楊家人去尋仇。
事實上,他這一趟千里南下,來到杭州之後,為何會突然對楊家父子生出一股復仇之念,他心中也不太清楚。
“那麼……”見徐恪一直沉吟不語,好似在苦苦思索,旁邊的舒恨天忍不住朝那潘姓老者問道:“這楊宅為何會突然遭遇大火,且火勢如此猛烈?竟將那閤府上下,連同下人在內,都全部燒死,沒有一個生還?這到底是為何?這場火宅是否乃人為放火?那放火之人可曾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