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是這個時代傑出的外交家。
歷史上的他,有著一人滅一國,宛如神話一般顯赫的成績。
歷史上的王玄策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印度使節回國。
同年12月,到達摩揭陀國王舍城,互申兩國之好。
爾後,李世民命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率30餘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時拜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看望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不想,此時稱霸中印度的摩揭陀國君戒日王已死,其所屬的各地封建勢力經過一番角逐,帝那伏帝王阿羅那順篡立。阿羅那順聽說唐使途經吐蕃而來,且唐蕃關係密切,擔心雙方聯合對自己不利,就發兵劫殺唐使。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團除正副使外皆殉難。
被俘入獄後的王玄策和蔣仁師得到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逃出了牢籠。此時,有兩條路擺在二人面前:
一是逃回大唐覆命,請朝廷定奪。
二是以大唐名義借兵復仇。
在那個通訊與交通皆不發達的年代,遠赴絕域的外交人員可不比今天,既享受豁免特權,又比較崇洋缺鈣。那時的外交人員很多是渴望立功異域的奇男子和報仇不隔夜的偉丈夫。受了那麼大的委曲,死了那麼多一路走來的兄弟,卻讓一個域外小邦如此欺侮,怎麼能忍得下這口氣,更沒臉跑回朝廷哭求。只有像班超、傅介子那樣提劍報仇才是正理。
打定主意的王玄策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瑪拉雅山脈為目標,到了已臣服吐蕃的尼泊爾,以迎娶唐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有友好關係的吐蕃之王的名義借得騎兵七千人。蔣仁師則直接找到吐蕃借兵千餘,再加上二人傳檄附近大唐藩屬國徵得的援兵,共計萬餘人。
王玄策與蔣仁師合兵一處,遂自命為行軍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大張旗鼓地直撲印度。這些借來的兵可謂烏合之眾,可是到了王玄策的手裡立馬變成嗷嗷叫的天降雄師,從北向南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橫掃印度國內的一切阻擋力量。
在阿羅那順的都城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舉擊潰數永珍軍。阿羅順那大懼,只得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猛攻多日。茶博和羅城很快兵潰城破,阿羅那順棄城而逃。破城之後,王玄策殺雞儆猴,將當初的叛亂者斬首三千。
王玄策率軍一路追殺,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一萬多,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併發誓要盡滅印度。而中印度兵將與王軍甫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隻得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派兵增援,同時招集殘部準備反攻。玄策、師仁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擊敗阿羅順那殘部。阿羅順那逃至恆河邊,正準備渡河逃命,蔣師仁率軍趕到,一戰下來,阿羅那順被擒,男女一萬兩千人被擄,並得到牛馬大象等牲畜三萬頭,至此王玄策軍全勝。蔣師仁留下阿羅順那,餘眾盡屠以報前仇。
不久,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由於東印度曾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滅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王玄策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
印度歷史上曾多次被異國入侵,但從來還沒有一兩個人靠著借來的軍隊就滅了他們的國家,所以王、蔣二人以雷霆霹靂般的神威,風捲殘雲般的氣勢震撼了南亞次大陸,也徹底震驚了這片大陸上的古印度各邦國,於是這些邦國爭先恐後地遣使獻上牲畜勞軍,奉上各種珍寶和地圖以示臣服。
王玄策把各邦國的事務安頓好,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