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此時的高句麗,已經是一片的血色了。
這讓李世民無比的憂心。
縱然是戰爭,也不該讓百姓受苦,百姓終究還是無辜的。
“陛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臣卻是有話要說,臣覺得,陛下該封賞這白袍將軍,不僅要封賞,還要為其封侯。”
倒是旁邊的杜如晦,見到李世民如此為難之色,不由的震聲道:“古來一國者有幾人,況且這高句麗,乃是僅次於突厥王國的北方大國,百姓三百萬,擁兵幾十萬,坐擁大唐北方數百年,大規模的戰鬥,南下侵犯我華夏領土不下於百次,這還是大規模的南下,這高句麗可以說是每隔幾天就有南下搶劫的隊伍。”
“為禍我北疆,成為北疆大患。”
“而這白袍將軍,卻是一舉解決了北方之患,若是此次他能滅掉高句麗,完美的執行絕戶之策,這樣的人,陛下不僅不能罰,還要大賞特賞。”
李世民扭頭看相杜如晦,杜如晦這一番話,可以說是讓一直極為忌憚的李世民眼前一亮。
“陛下,臣之所以如此說,其一,滅了高句麗,遷徙近三百萬百姓進入我大唐成為我大唐子民,單這兩點功勞,便可封侯。”
“其二,從長久來看,此舉可謂是穩定了大唐百年之基業,可令北方百年內,再無戰事,次功勞,當賞。”
“其三,白袍將軍並非在我大唐境內行絕戶之策,滅絕人性的之行為,臣敢問陛下,以幽州城以北,高句麗境內,我大唐的律法,可曾約束到高句麗的子民?”
“我大唐的道德標準,可曾是高句麗行為道德之標準?”
“不曾,高句麗可為之國外,不受我大唐律法、道德的約束,自然,任何人,在國外所行之事,又怎可受我大唐律法的管束。”
杜如晦自從聽到這個秦牧在高句麗所行之事之後,可謂是一力力挺秦牧,直接成為秦牧最堅定的支持者。
杜如晦可不管別的,絕戶之策也好,殺戮也罷,只要解決了問題,他都不介意。
儼然,絕戶之策,就是最好的手段。
所以杜如晦是直接力挺秦牧,想方設法的為秦牧開罪,甚至不喜動用了國外之法與國內之法。
“哎,雖然如此,但大唐的軍隊,大唐的百姓,身在國外,那一言一行,都不是其個人的,是代表著大唐的,若是在國外犯了惡事,回到國內依舊逍遙,那今後這外國之人,又該如何看待我大唐之人,華夏之人呢?”
李世民搖了搖頭,斷然對於杜如晦這種所說認同,但更多的,李世民還是不同意封賞。
杜如晦還想要狡辯一下,甚至直接了當的說道:“陛下,若是不重傷,怎麼平為國而戰的將士之心啊,恐怕會讓將士們寒心的,縱然再大的過錯,可那都是為了大唐,為大唐考慮,若是不賞反而降罪,這恐怕,會令將士寒心。”
“連滅國之戰的功勞,都得不到封賞。”
杜如晦同樣是為了大唐考慮,而且說的也是句句在理。
可是法理之上,很難讓人信服。
“算了,這件事等結束之後,回道長安再說,還是先說說,這麼多的百姓,該如何安置吧。”
這也是李世民頗為犯難的事情。
若是尋常幾千幾萬百姓,隨手就給安排了。
可是現在,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百姓,這些人耕地怎麼辦,教化怎麼辦,房屋怎麼辦,短期之內,甚至還需要供應這些人半年的糧食,這是一筆無比巨大的開銷,甚至出現財政赤字的情況都有可能。
“陛下,臣建議,分而化之,化而藏之,藏而教之。”
杜如晦迅速的說道:“分化,百萬人太多了,絕不能聚攏在要求,天南地北,從幽州到江南,將這些人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