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3部分

火的保護範圍,以此來迷惑敵人。

狡猾的日本艦隊指揮官沒有立即動手,而是命令部隊每天都把戰場向海邊移動,計劃在不知不覺中把福建空軍引到海峽中間,然後再出動全部的戰鬥機進行圍殲!

自以為得計的日軍指揮官沒想到自己正一步步地落入對方的陷阱之中。

八天之後,兵工廠完成了炸彈的生產工作,經過反覆實驗之後,把透過測試的六枚八百公斤重的炸彈運抵福州,轟炸機迅速掛裝炸彈,灌滿油箱,安靜地等待著日本海軍航空兵的再次空襲!

星星依然在閃耀,廣袤無垠的大海上,在海天相接的東方,大海和清晨卻已經在第一縷蔚藍色的晨曦中擁抱起來,天空頓時變得遙遠深透起來,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七架塗著血紅色膏藥標誌的轟炸機在十五架戰鬥機的護衛下,從福州東北方向的大海深處疾馳而來,在接近海岸線之前,迅速降低高度,從四千米高的雲層中間呼嘯而下,在刺耳的防空警報聲中發起了又一輪空襲。

福建空軍緊急出動二十二架戰鬥機,在地面防空火力的支援下猛烈反擊日軍,激烈的空戰隨即在福州上空展開。日軍轟炸機群匆忙扔下炸彈之後,迅速脫落戰場,戰鬥機也開始向海峽中間且戰且退,出乎日軍意料的是,福建空軍一反常態,在後面窮追不捨,在死死纏住對方戰鬥機的同時,分出五架戰鬥機追擊轟炸機,很快就越過沿海島嶼,在海峽上空與日軍激戰起來。

與此同時,空軍大隊長劉喜銳親自率領的轟炸機編隊從福州機場緊急起飛,前面的兩架飛機的機腹下面懸掛著兩枚八百公斤的重磅炸彈,後面的兩架則只掛了一枚,不過,在機腹中間還攜帶了十幾枚五十公斤的小型炸彈。

福建空軍僅有的四架轟炸機是年前從美國購買回來的馬丁B10型轟炸機,採用全金屬、張臂式中單翼、流線型半硬殼式機身,裝用兩具懷特旋風式發動機,配裝史匹特靈式整流罩,收放式起落架,及開敞三座式座艙,中殷機翼與機身結構合為一體,除機翼後緣及各飛行操縱面使用蒙布,機身背及腹部使用波紋狀金屬包皮外,餘皆為光面張力金屬包皮,手控機械致動式起落架,固定式尾輪;最大時速380公里,巡航速度340公里,航程2200公里,載彈量為兩千公斤,並且裝有諾頓式轟炸瞄準鏡和7毫米口徑活動機槍四挺。飛機的效能雖然和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九六式轟炸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其載彈量卻是對方的兩倍以上,剛好滿足福建空軍的要求。

由於事先情報部門已經透過多種渠道確定了日本航空母艦編隊的具體位置,所以劉喜銳的轟炸機編隊起飛之後先向西北方向飛出幾十公里,然後掉頭向東北方向全速前進,在八點四十五分以人字形編隊飛臨臺灣島以北一百五十海里,浙江南部海岸以東兩百海里處。透過天空中淡淡的浮雲,飛在隊伍最前面的劉喜銳大隊長首先發現了日軍航母編隊一一兩艘驅逐艦和一艘戰列艦護衛著“赤城”號航空母艦在平靜的海面上悠然自得地遊弋著,絲毫沒有發現自己已經在滅亡的邊緣徘徊…“赤城”號航空母艦原本是日本海軍中“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中的一艘,於1920年12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華盛頓公約》的影響,建造中的“天城”級面臨停工解體的命運。日本海軍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將兩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由於日本當時只有小型航母“鳳翔”號的建造經驗,因此在設計這艘排水量比“鳳翔”號大近三倍的航空母艦時,煞費了苦心。

“赤城”號在1923年11月重新開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殊:最上層為飛機降落甲板;第二層甲板上有艦橋及2門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故稱為“炮塔甲板”;第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