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第三場:“這一幕最重要的不是表現林妍失聲的痛苦,而是要讓觀眾感受到她內心的掙扎過程。從不敢相信、到歇斯底里、再到最後的絕望,每個階段都要有細微的變化。”
“就像真實的人會有的反應?”
“對。我們不是在演戲,而是在經歷。”陳映說,“你還記得上次在片場,我教你用生活中的小細節來豐富角色嗎?這次也一樣。”
她站起身:“比如發現自己失聲的那一刻。普通人會怎麼做?”
“大概會……”黎明月思索著,“摸摸自己的喉嚨?”
“然後呢?”
“試著發出聲音?可能會驚慌……”
“對。”陳映說,“這就是我們要的真實反應。不需要太多誇張的表現,就是這些自然的、下意識的小動作,反而更打動人。”
她拿出一本筆記本:“這是我整理的一些現代表演理論。首先是‘內心獨白’。當你演這場戲時,腦子裡要有一個清晰的想法流。”
系統提示:【正在傳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內心獨白?”黎明月似懂非懂。
“是的。當你站在那裡,發現自己發不出聲音的時候,你的大腦裡在想什麼?”陳映引導道,“不是臺詞,而是最真實的想法。”
,!
“可能會想……‘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不可能!’”黎明月慢慢說道。
“很好,繼續。”
“然後可能會想‘不會的,一定是暫時的’,‘明天就會好’”黎明月漸入佳境,“到最後意識到這是真的,可能會想‘完了,我完了’,‘我還怎麼唱戲?’,‘母親的心血就這樣?’”
“就是這樣!”陳映激動地說,“你要讓這些想法主導你的表情和動作。當你想‘不可能’的時候,眼神裡就會自然流露出難以置信。當你想到母親,手就會不自覺地顫抖。”
“這就是你說的現代表演理論?”
“這只是一部分。”陳映開啟筆記本,“還有‘情感記憶法’。你要調動自己最真實的情感經歷,把它們融入表演中。”
她停頓了一下:“比如,你有沒有經歷過特別無助的時刻?”
黎明月的眼神暗了暗:“有……”
“就用那種感覺。”陳映柔聲說,“不是去模仿別人的表演,而是把自己的真實體驗融入角色。這樣的表演才最打動人。”
“還有‘心理動作’的概念。”陳映繼續說,“每個外在的表現,都要有內在的驅動。”
“每個動作都要來源於內心的衝動。”陳映解釋道,“比如當林妍第一次發現自己失聲時,她的第一個動作是什麼?”
“摸喉嚨?”
“對,但這個動作要有層次。”陳映示範著,“一開始可能是不經意的觸碰,然後才是慌亂的撫摸,最後變成近乎歇斯底里的掐握。這個過程顯示了心理變化。”
黎明月若有所思:“就像潛意識的反應?”
“沒錯。這就是我們說的‘心理動作’。外在的表現都是內心波動的自然流露。”陳映說,“你試試看。”
黎明月照做,但第一次顯得有些機械。
:()穿成影后後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