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遭受亂世之災。
從劉虞和公孫瓚的資料上凌雲得知,之所以劉虞與烏桓交好,是因為劉虞對其採取的是安撫政策。而公孫瓚則實施鎮壓,這也是導致劉虞與公孫瓚關係緊張的原因之一,烏桓一族也因此對公孫瓚充滿敵意。
現在劉虞借用烏桓的力量對抗公孫瓚,雖然能暫時得利,但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烏桓人如不獲得足夠的利益恐怕不會輕易退兵。
當然,這只是凌雲自己的分析,到底劉虞是用什麼條件請出烏桓的兵馬,還是烏桓人考慮到唇亡齒寒而主動出兵,他就不得而知了。
但這個事情的出現對凌雲來說也是有利的,烏桓人出面至少能暫時維持住劉虞與公孫瓚之間的平衡。他便能多一些時間發展自己的力量。
只是這樣一來,形勢更加複雜,暗潮洶湧難測。
發展軍事力量,說到底離不開發展經濟。這兩天,上次在居庸縣搶的糧食已經吃完。凌雲不得不花費虛擬幣從資源庫買糧,如今大營中連軍士帶平民已達一萬六千人,那就意味著每天他都要拿出三萬多虛擬幣。帳戶上雖有六十多萬虛擬幣,拿計算器算算吧,能吃幾天?
想到經濟上的壓力,凌雲立即帶著護衛去採石場。
近一段時間的開採,石山山形發生了變化,石山前被開採出一大片開闊地。經過精密計算,凌雲在那片開闊地又建造了四座採石場。
離開採石廠,凌雲轉道西北去鐵礦廠。
鐵礦廠是所有產業中投資最大的一項,故而凌雲對它們的期待值相當高。從大營到鐵礦廠共十二里,其間山巒起伏,地勢複雜。凌雲安排了大量人手修建道路,幽州軍的那些苦力便是安排在這裡幹活。
由於工程量太大,道路還沒完全修好,但也算初具規模。預計過幾天便可投入使用。
到現在為止八座鐵礦廠已經全部建成,八個巨大的豎爐聳立在鐵礦山前。大量鐵礦石從礦山上開採下來,在各個豎爐附近堆積著。這種豎爐是用來冶煉礦石,熔鍊出海綿鐵的裝置。
只看了一會兒,凌雲便發現了一個問題。平民冶煉礦石時使用的燃料都是木材。風爐一吹,木材倒容易燃燒,只是用木材做燃料,效率低,而且需要的木材量相當大,就需要在燃料上增加更多的勞動力。
凌雲很清楚後世的主要工業燃料是煤炭,雖然從資源庫裡也可以買到煤,但他的虛擬幣數量有限,不可能再買煤鍊鐵。而且他也不想在鍊鐵上增加更多的成本。
要解決燃料的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凌雲想到後世燕山一帶建有煤礦,他便生出建礦採煤的想法。只是他不知道後世所建煤礦的具體地點,只得買了十名礦師,專職尋找煤田。
而後,凌雲在鐵礦廠附近轉了轉,在一座石山前,凌雲碰到了幾名勘探鐵礦的礦師。
據那幾名礦師說,附近的三座石山只有一座鐵含量較高,但比已建造鐵礦廠的那座礦山要低一些。而另外兩座山含鐵量甚低,沒有什麼價值。
凌雲隨那幾名礦師分別到那兩座石山看了看。最後他決定,含鐵量低的兩座石山不建鐵礦廠,而是建採石場。有了現成的運輸道路,採石的成本大大降低,應該很划算。
採石場的數量最終定為七座,回到大營後,凌雲立刻安排人手開始實施。
這一趟走完,凌雲的心裡塌實了許多,有了新建的十一座採石場,他就不擔心捱餓了。
從鐵礦廠回來的第二天,他又陸續接到探子的報告。
先是知道了劉備的訊息,自昌平城敗走,劉備於半日後又回到了昌平。而後退兵回范陽,再然後率兵返回平原。經過打探獲悉,袁紹得知劉備離開平原,平原縣兵力空虛,於是遣校尉張郃領兵犯境。
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