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裁判在兩分鐘傷停補時後,吹響上半場比賽結束哨音時,看臺上不少卡達球迷們長出了口氣……
他們甚至覺得主裁判連兩分鐘的傷停補時都不應該給,最好直接在第四十五分鐘吹響半場哨。
因為他們真的擔心中國隊在上半場就完成三球領先。
在胡萊梅開二度後,中國隊士氣更旺,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卡達國家隊的球員們,他們彷彿都不知道該怎麼踢球了。
這支卡達國家隊內有多名卡達花了高價歸化而來的外籍球員。
這些外籍球員的個人實力都要比原本卡達的球員們更好,以他們為班底,卡達國家隊參加了2022年在本土舉辦的世界盃。
雖然作為東道主,小組賽打完就出局了。不過也還是讓不少卡達球迷和媒體對他們的未來寄予厚望。
連續兩屆參加世界盃決賽圈比賽,就是這支球隊的使命。
可現在,他們卻在最關鍵的一場比賽中兩球落後於中國隊……
這些歸化球員的場上表現讓卡達球迷們十分失望。
雖然在各項體育專案中使用歸化運動員,已經是卡達體育界的“傳統藝能”,比如在田徑上,卡達很早就開始了歸化。第一個跑進十秒的亞洲百米運動員也正是來自卡達的歸化運動員,只不過此人雖然代表卡達參加亞運會,跑進了十秒,拿到亞運會百米金牌,可他本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非洲人,和卡達一點關係都沒有,和亞洲人也不沾邊。
所以不少媒體在談到這個成績的時候,都會加一個限定詞“非亞洲本土運動員”——這是什麼意思大家都懂。
在田徑這種個人能力比重較大的專案中,卡達的這種歸化路線是行得通的,可是足球這種集體專案和田徑的單人專案還是有所不同。
足球比賽多少要講究一些配合,是要講究團隊意識的。
現在這些歸化球員們在球場上表現一團糟,也把他們最大的問題暴露在了廣大卡達球迷們的眼前。
那就是這些外籍僱傭軍大多數都缺乏對這個國家真正的歸屬感,他們是為錢而戰,而不是為了國家榮譽,更不是為了這個國家的人民。
這就導致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很容易分崩離析。
沒有凝聚力,沒有人可以把他們捏合在一起,讓他們願意為彼此犧牲,成就隊友。
前鋒們只想著自己要進球,因為進了球有高額進球獎。
後衛則抱怨前鋒在中國隊瘋狂進攻的時候,待在前面不回防。
在上半場結束,球員們走下場的時候,電視轉播就清晰地捕捉到了兩名卡達球員一邊互相指責,一邊走下場的鏡頭。
這一幕看的在後方演播室裡的賀峰和顏康真是無比唏噓。
其實在十年前中國足球不改革不行之際,國內對於改革該怎麼進行也是有過一番爭論的,那個時候聲音很多,意見不一,似乎都有道理。
其中就有人提出過徹底開放歸化球員——之前也只是允許那些有中國人血統的海外華裔球員歸化成中國球員,徹底放開則是指全球選材,把那些實力出眾但卻在各自國家無法入選國家隊的外籍球員們簽到中超聯賽來,然後再一步步歸化成中國籍球員,最後讓他們代表中國隊參加比賽,衝擊世界盃。
這個意見還是頗受重視,並且反覆談論了很多次。
之所以讓大家如此糾結是因為這個意見並不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來是胡扯八道的歪點子,而是真有實際運用的意義。
當時的中國足球已經跌至谷底,青訓人才青黃不接,聯賽上座率持續走低,俱樂部投資商紛紛退出,各地俱樂部解散的解散、破產的破產……依靠現有人才想要出成績幾乎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