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老朱的同意,朱允熥立馬行動。
先是先址湊建廠房,之後則是遴選匠人。
畢竟是要負責錢財的,廠房得足夠安全外,負責的匠人品行還要端正。
這些東西事關著大明將來貨幣的長久穩定之策,朱允熥從細節之處把關,竭力把每一處都做到精益求精。
與此同時,石見開採出的白銀也在裝船。
歷史上,朱棣能締造出永樂盛世的確是有些能力的,沒用多長時間便以一萬水軍掌控了倭國的局面。
倭國那些大名們得到了利益,又有一萬水軍的武力壓迫,很快就和朱棣基本達成了相對平穩的關係。
只不過那些浪人武士不同,他們對於利益的需求少,對朱棣掌控倭國非常的不滿,沒少因此策劃過對朱棣的刺殺。
隨著石見的白銀起運回來,類似的這些情況將會更加險峻的。
基於這一原因,朱允熥思來想去,終於想到了一箇中和的辦法。
開通和倭國的貿易往來,把大明的寶鈔流通進去,安撫倭國那些能影響局勢大名的同時,也可以此控制倭國的貨幣體系。
一旦和大明的貿易斷了,他們手裡的貨幣就會變廢紙一張,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崩盤。
只要那些大名們不反對,那些武士浪人就翻不起啥浪來。
在和朱棣談妥這些之後,朱允熥又著重叮囑朱棣注意安全。
隨著石見銀礦的有序開採,行刺事件只會越來越多。
對於這些,朱棣一笑了之倒也沒在意。
才剛收到朱棣電報回應不久,徐氏恰好找了過來。
朱棣和朱允熥出使倭國回來後,本以為會訓練一段時間水軍的,所以才會讓徐氏帶著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兄弟一塊過來。
誰知朱棣突然領著朱高煦兄弟去倭國了,京中只剩了徐氏孤零零的一個人。
徐氏儘管從小在京中長大,但在北平生活的時間遠比在京中更久,出來的時間久了難免會想北平的。
“允熥,你四叔他們爺三一時半會恐暫時回不來,明天我就打算回北平了。”
聽罷,朱允熥一愣。
“這麼急?”
徐氏點了點頭,笑著道:“京中很多地方和記憶中的不太一樣了,再次回來反倒像做客了。”
“我和你皇爺爺說過了,明天就動身回去,北平的軍事雖有大哥在負責,但家裡的事情總還是要高熾操心。”
“他第一次當家,我也有些不太放心。”
徐氏留在京中,本就沒什麼可做的事情,她既然著急回去,朱允熥也沒再多留。
“那行。”
“明天侄兒安排人送四嬸回去。”
徐氏連連擺手,隨之拒絕道:“我過來的時候帶王府護衛了,不用再麻煩了。”
說著,又道:“等你啥時候有時間來北平,讓高熾帶你到處去轉轉,北平的風景不用於京師,但還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要是遷都能成的話,說不準還要常住呢。
朱允熥笑了笑,應道:“那是一定的。”
“高熾喜歡讀書,侄兒上次答應他職大有了新教材要隨時送給他,四嬸走的時候幫侄兒給高熾捎回去吧。”
朱高熾除了不善騎射外,別的方面的能耐還是很突出的。
多加培養的話,說不準啥時候就用到了。
之後,朱允熥又道:“侄兒正好和四叔再聊些倭國的情況,四嬸可以借電報和四叔聊聊。”
當初電報剛問世的時候,朱允熥就曾先送給了朱棣幾臺。
對電報機,徐氏是知道的。
正因為知道,才知其重要。
一聽這,徐氏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