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1。劉錫霖主編:《蛻變中的中國家庭》,廣角鏡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
2。唐忠新:《中國城市社群建設概論》,天津人民社2000年10月。
………【第二節 地域衝突背後的結構性根源】………
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國,不同地域的發展狀況和經濟特色也大有不同。一般說來,不同的地域在歷史上經常會形成各種不同的有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由於地域間“氣候和其它自然特點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需要自然也就不同”。(馬克思,1986:194)地域概念雖與民族概念不同,但是不能否認,一個地域的文化特質,既非造物主的賜予,亦非絕對理念的先驗的產物,而是一定的居民在其特定的地域範圍內,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積澱而成。這種創造和積澱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深深地植根於自然環境和經濟生活的土壤之(田毅鵬,2002)而且,在一國之內,地域環境有別也會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文化。(馬成俊,2000)由此可見,地域間存在著的差別,這種差別不僅在於地域間的環境差別,更體現在社會生活方式和文化上,而生活在不同地域範圍內的人群也就被區隔開來,形成不同的地域集團或地域群體。在中國,地域的差異和民族的差異共存,而地域的差異是主導因素。同一民族內部也會有文化差異,比如由地域分割造成的或由社會組織形態造成。
不同地域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的不同,必然使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徵。民族形成之後,由於語言、習俗、性格、追求、心理素質和生活方式的共性,文化又會深深打上民族烙印,使其又具有民族性的特徵。單一民族的國家,民族的生文化就是國度的文化,多民族的國家,一國就會存在多元的文化。年中國和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之林,一脈相承,歷久而彌新。中國文化是個發展的、歷史的範疇,具有包容性與*性:除了時代差異外,尚有著地域與民族的差異性。它是在連綿幾千年中,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閩臺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壯、滿、蒙、回、藏等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長期地、不斷地交流、滲透、競爭和融合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具體的、歷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層次的立體網路。一般來說中國的的區域劃分是按黃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內陸、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雲貴高原、黃淮海平原、山東丘陵、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嶺南地區、東北平原與山地、內、外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區的劃分探詢地域衝突背後的結構根源。根據導致地域分異性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把全國分為8個宏觀大區:
西北地區,含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
西南地區,含四川、雲南、貴州、*、重慶等省市區及陝甘之秦嶺以南地區;
中原地區,含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區;
長江中下游地區,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區;
東南沿海地區,含浙江、福建、臺灣等省區;
嶺南地區,含廣東、廣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