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這是知識分子的公共關懷,後來胡適把這種關懷概括為“不感興趣的興趣”。這種興趣其實也貫穿了胡適的一生,甚至成為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胡適除了抗戰時期因“國家徵調”做了四年駐美大使,此外甚少介入實際政治。但他的政治關懷使他一輩子都未能脫離中國政治,其所以如此,似也只能解釋為胡適在美國的習得,是美國造就了這樣一個胡適之。
這是1916年冬的日記,離胡適學成歸國的日子不遠了,他以“吾對於政治社會事業之興趣”為題,總結了自己如此投入美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緣由,曰:“餘每居一地,輒視其地之政治社會事業如吾鄉吾邑之政治社會事業。以故每逢其地有政治活動,社會改良之事,輒喜與聞之。不獨與聞之也,又將投身其中,研究其利害是非,自附於吾所以為近是之一派,與之同其得失喜懼。故吾居綺色佳時,每有本城選舉,我輒有所附同,亦有所攻斥。於全國選舉亦然。”
對胡適如此熱衷他鄉事務,並且在一定意義上還影響自己的學業,因此,中國學生中,“人或嗤之,以為稚氣”。胡適則認為“蓋吾人所居,即是吾人之社會,其地之公益事業,皆足供吾人之研究。若不自認為此社會之一分子,決不能知其中人士之觀察點,即有所見及,終皮毛耳。若自認為其中之一人,以其人之事業利害,認為吾之事業利害,則觀察之點既同,觀察之結果自更親切矣。且此種閱歷,可養成一種留心公益事業之習慣,今人身居一地,乃視其地之利害得失若不相關,則其人他日回國,豈遽爾便能熱心於其一鄉一邑之利害得失乎?” 不難看出,胡適是個有心人,也是個有準備的人,他在為回國做打算,現在等於是在美國實習。至於這裡“留心公益事業”,當就是我們今天所謂“公共關懷”。
案:其實,不待回國,故土鄉邑的公共事務便在胡適的“熱心”之中。1914年夏,胡適有給母親的信,信中,他請母親幫他辦這樣幾件事,並“望母親下次寫信告知”:
一、 吾鄉邑自共和成立後,邑人皆已剪去辮髮否?有改易服制者否?
二、 吾鄉現有學堂幾所,學堂中如何教法?
五 “吾對於政治社會事業之興趣”(2)
三、 鄉中有幾人在外讀書(如在上海、漢口之類)?
四、 目下共有幾項捐稅?
五、 邑中政治有變動否?……縣知事由何人揀派,幾年一任,有新設之官否,有新裁撤之官否,縣中有小學幾處?
熱心的胡適可曾想過,他的母親會關心這些事嗎?她能幫他辦到這些事嗎?
六 模擬大選中的“激進”與“保守”(1)
胡適對美國政治的興趣,受啟於一位叫作山姆·奧茲的老師,這位老師在1912大選年講授的課程就是美國政治和政黨。這位山姆大叔一上課就要求班上的每一個同學定上紐約出版的三份報紙:《紐約時報》、《紐約論壇報》、《紐約晚報》,因為這三家報紙在大選中分別支援三個總統競選人威爾遜、塔夫脫和羅斯福。他要求學生在三個月內,把三份報紙的大選新聞都細讀一遍,然後寫出“摘要”,再根據它寫出讀書報告。這樣,報紙就成了這門課的參考書,讀書報告就是課務作業,而期終作業則要求學生把聯邦四十八個州在選舉中的違法亂紀作一番比較研究。山姆大叔認為,這樣做一通之後,學生對選舉政治那一套就非常熟悉了。為加強學生的介入感,山姆大叔還向學生提出一個建議:看三份報紙,注視大選的經過,同時認定一個候選人作為自己支援的物件。這樣你就會注視自己的候選人的得失,它會使你對選舉更為興奮。
胡適顯然接受了老師的建議,他選擇了羅斯福。為支援羅氏,他不但彆著大角野牛像的徽章跑來跑去,而且身為世界學生會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