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苦。

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

他說:你們夫妻結婚這麼多年,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成年了,願意送給你做妾,希望能夠給你綿延後代;這在禮法上可以講得通的。

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

支立的父親娶之為妾,果然生了兒子——也就是支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弱冠’是二十幾歲;‘中魁’就是考試高中。以後官做到‘翰林孔目’,‘孔目’是官名,相當於現代的主任秘書;‘翰林院孔目’就好像現代中央研究院的主任秘書,地位也相當之高。

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這皆是救護無辜,而感應得的善報。在這一章裡面,了凡先生舉了十個“積善得善報”的例子。這麼多人,可見得不是偶然的,而且這些人年代距離都很近,其中還有一、兩個,跟了凡先生家裡有關係、有往來。可見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定真實,一點都不假。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

他們十位所做的事不一樣,但都是善行,都是積善。

(二)什麼是善?

⑴善的辨別

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於真誠而無所求,這是真善。有條件的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惡。譬如我們這個世間不少人——尤其是佛教徒,不明白佛陀教化眾生破除妄想執著的道理;他們來佛寺燒香拜拜,都是有所求而來的;他要沒有所求,就“無事不登三寶殿”。他在佛菩薩面前許願燒香拜拜,求佛菩薩保佑,目的達到之後再來還願供養奉獻——談條件,把佛菩薩當做什麼人!不但心不誠,且把佛菩薩當做惡勢力包庇者,豈非罪過!

支立的父親,是正人君子,囚犯那種做法,就等於把他當做小人看待。支立的父親不生氣,仍舊幫他忙,真是難中之難!所以他得的果報是應當的。前面舉十個例子,現在再講道理;也就是積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先說真假——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時候人,我們對他應該相當熟悉,因為常常拜的《三時繫念》就是中峰和尚編輯的,這是專修淨土的一個方法。那時有一些唸書人去拜訪中峰禪師。

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佛家常講,道家也講:“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他們說‘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這是講現世,現前的善人子孫不好;‘某人惡,而家門隆盛’,惡人反而‘家門隆盛’。他們就說:‘佛說無稽矣!’佛法說的果報與事實不符。拿這個問題來向中峰禪師請教。

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你的俗情,你的心地不乾淨;就是妄想執著還很多,沒有慧眼,看不到事實真相。‘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善惡顛倒了,這就叫迷惑顛倒。‘往往有之’,不但這樣的人在世間確實有,而且還很多。禪師客氣,不說很多,說有這種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他不曉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說老天報應不公平。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世間迷人,為什麼把善看成惡,惡看成善?

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