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點雖然好,問題是在初期,百姓們很窮,拿不出很多錢,而且,股份公司乃至股市,是個新生事物,大家也大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他,想的是,這傢伙是不是在想著法兒摟錢呢(他們被漢朝弄怕了)。
李亦奇只得自己掏腰包;加上一部分半信半不信他的老闆們出錢(他們也不得不出,民心如鐵,官法如爐,得罪名為官府,實為黑社會的李亦奇後果會很嚴重);強迫他的公務員買股票(那時候,公務員領到手的是不能吃的股票憑證,白紙一張,個個都哭到眼淚鼻涕水一齊流),但資金還是有一定缺口,於是就動用公款購進股份,從而產生國有股。
高峰時期,國有股曾經佔了股市總值的50%以上。
後來,經濟上來了,百姓富裕了,對李某人的信心爆棚,只要是上市股份,就爭相購進,這樣才不用到政府的錢去買股,國有股在股市總值的比例不斷下降,到青武八年初,國有股佔股市總值的25%,李亦奇個人是全國最大的資本家,旗下的投資公司佔有10%股份,他的兒女弄的信託基金佔5%,軍隊信託基金為8%,政府信託基金佔5%,其它47%歸全國百姓所有。
帝國共有二個股市,一箇舊,一個新,舊的是建業“聚寶盆街”的股市,新的設在幽州的天津,它們是帝國經濟的發動機,承擔著財富分配的重大責任,在北方戰爭結束後,進入了一個瘋狂的牛市,股市向上長紅,兩市的流通總市值摺合一億兩白銀!
那麼國有股的市值為2500萬兩白銀,按戶部計劃,帝國政府將在青武九年春節前全面沽空國有股,清盤後,帝國政府雙手乾乾淨淨,沒有一點股份在手中。
這項工作在青武八年春節過後展開,掌管國有股的戶部開始執行國有股減持計劃。
非常順利,市場接盤的力量異常強大!一來百姓手中有錢,二來實際是大家來分國家的豬肉,國有股實在太便宜了。
便宜的原因有歷史原因,當一間公司組成時,國有股和百姓購的股份的含金量是大家一樣,例如購進1%的股份,政府出10兩銀子,那麼百姓也是出10兩銀子,而不是購進1%股份時,政府出1兩銀子就能拿到,百姓要出10兩銀子才能拿到。(這裡要說到最黑心的是李亦奇,他X的吃乾股!不過李亦奇很少拋售股份,如果他拋售股份會對市場造成極大動盪,嚴重打擊市場信心)
如果按後一種作法,政府沽出1%股份給老百姓,按10兩銀子來計,那就是政府賺了9兩,這樣的事,老百姓當然不幹!
現實原因是政府在沽出股份時,採取的措施如下:政府在股份的總投入+五年預期的分紅…政府在股份上的總收益,這個差價,就是售價。之所以要增加五年預期分紅打入成本,是因為政府少了國有股的分紅後,為了避免國家收入的震盪,就先行提取五年分紅。
例如1%股份,政府總投入20兩白銀+5兩的五年預期分紅,政府從股份中已經得到20兩白銀的收益,那麼這1%股份的出售價為5兩白銀,如果當時股價為10兩,則購買國有價者從中得利為5兩(不一定有,股份可能會下跌)
總之,大部分的國有股十分低廉,現有持股人,可以優先得到購買,例如李亦奇控股10%,他能買進3百多萬的股份。
當然,也有些國有股因企業經營不善,成本高,這部分國有股,大家不肯按價購買,那麼就來競拍,公開拍賣這部分股份,如果流標,就降低底價,直到拍賣出去為止,這些甚至是半賣半送的,不過這部分國有股很少。
相當一部分國有股因企業經營得好,甚至出現總投入和五年預期分紅之和少於總收益,則僅收取少許手續費,等於送給投資者。
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政策,主要還是股市的主流分配政策,是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