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而李承乾在這一時期的表現羸得了朝廷上下身前身後的一致稱讚,那年他十八歲。
貞觀四年七月,李承乾十三歲左右,這年前太子少保李綱升為太子少師,於是順筆提到李世民父子對李綱是如此敬重,說李綱每到東宮,李承乾都親自叩拜,李承乾每次升堂處理事務,李世民都命房玄齡和李綱陪坐;
(插一句:李綱這人絕對是個“太子剋星”,他明明是朝野皆知無人不敬的大忠臣,也因此受三代皇帝信任,前後輔佐過二朝三代太子,結果楊勇、李建成、李承乾無一例外地全都被廢被殺。假如到高宗朝他還活著,假如我是李治,我是說什麼都不敢讓他再去教育太子了,有時候命運這個東西還真是不服不行……)
貞觀五年,李承乾十四歲,禮部官員上書,認為應該在二月份為皇太子行冠禮。皇帝李世民因為二月份是農忙時節,怕擾了農時,命令改為十月;
貞觀六年,李承乾十五歲,十月份李世民外出巡視回京後,到大安宮當孝子,服侍太上皇一天,最後又要親自給父親扶輦,李淵不準,命令孫兒承乾代替;
從字面上看,這時候的李承乾應該還是聰明又聽話的好少年。然而到了貞觀七年,就傳出了李世民聽說承乾“好嬉戲,頗虧禮法”的訊息,於是賞賜東宮官員于志寧、孔穎達,要他們對皇太子加強規劃和勸諫,並說出了“我十八歲尚在民間,知道民間疾苦,即位以來尤有過失,皇太子生於深宮不明世失,不犯錯才怪”這樣一針見血的話——這比那些將太子變壞歸於他的“天性”“天意”的說法可要高明多了!
史書上記載承乾失寵的最直接導火索,是他的腳殘疾了,而且似乎是一輩子都好不了的那種殘疾。記得一本書上說他這腳是外出偷牛煮的時候從馬上摔下來摔殘的,但想不起來是史料還是小說家言了……李世民追求完美的傾向是很明顯的,他不願意自己的繼承人是個殘障人士,這想法也是能理解的(能理解,不接受),再加上之前就瞭解到的承乾的個人品德問題(天知道有多少是李泰吹的風吧),換太子的心思就此萌動……
所以說,李承乾的失敗,簡直是給那些堅持“父死子繼、立嫡以長” 理論的封建禮教家們的一記響亮耳光,因為他具備了當一名優秀太子、守成之君的所有條件,卻偏偏沒有變成人們期望中的那個樣子。當時後世人評這段歷史時,也只能含糊說什麼“弟愚(指李祐)兄庸(承乾)《舊唐書》”“承乾悖逆”,以結果來代替原因,沒辦法解釋這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切都只能歸於天性、天意。
對於這樣一個人物張陽還是滿痛惜的,這可是號稱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兒子。明、口才、權欲、決斷能力、貪玩淘氣、情感依賴、任性偏激、雄心勃勃、至死不讓人……不能不苦笑著說,李承乾這些個性,我們都能在他偉大的父親身上一一找到對應點,足以證明李承乾不但是小李的親生兒子,而且可能事實上是最象他的兒子……只不過,小李的這些個性,幾乎全都是透過正大光明利國利民的方法展示出來的,而承乾的,出發點跟父親一模一樣,方向卻大相徑庭南轅北轍,幾乎沒做對過一件事——這也實在不容易啊!
所以張陽還是打算和恆山王李承乾打好關係以應對未來,畢竟連李建成都能當上太子,那這個非常有能力沒有機會的現在的恆山未來的太子王李承乾怎麼就不能改變當上皇帝了。
現在這個時候唐高宗李治還沒出生,而導致恆山王李承乾造反的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衛王李泰現在才六歲,更沒有顯露出來!
要說這衛王李泰舞文弄墨之類,當個文學大師的綽綽有餘,但是政治上可是完全不及格,甚至連基本的人情世故都沒弄清楚。他看事情只看表相,學父親開文學館、招攬賢才收買人心,可除了招來一些搖筆桿子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