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背後的家祖,而那個吳家的子弟便是早已被魯監國任命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大蘭山副將的吳登科。
聽到這裡,眼見著各房主事之人還要多問,樓家的老族長咳嗽了一聲,便示意他們不必再問下去了,隨即與眾人吩咐任務,一時間竟頗有些祖上那些大帥的風範。
“老四,你閨女不是嫁到後宅鎮上了嗎,讓你家傳熙過去一趟,帶個口信,問問葉家有什麼想法。”
“五叔,小侄明白了。”
“老九,讓你兒子現在就去吳家,就說吾有要事相商,請吳家的族長明日中午務必到老地方一晤。”
樓家與吳家相隔甚近,兩家也比其他各家更為親近,樓家的老族長早年和吳家的現任族長交好,即便是上了年紀每隔個一段時間也要聚在一起喝點小酒,關係自然非同尋常。
“是的,五伯。”
“老十一,你做事最是穩妥,去府城瞅瞅,或許咱們樓家可以送陳大帥一份厚禮!”
“五伯請放心,小侄定會把府城的情況打探清楚。”
第四十一章 同力(三)
幾乎就是在樓家商討著如何送陳文一份大禮的時候,金華府的府衙之中,代掌庶務的金華府推官李之芳也召集了府城的官員們商討此間的對策。
李之芳,山東武定州人士,順治四年進士,在陳文的那個時代,曾經在三藩之亂期間出任浙江總督,有效的抵抗住了耿精忠對浙江的攻伐,乃是此間尚被關在天台山老營的提標左營副將李榮在那時的老上司。
很久以前,武定州有個“李閣老”的歷史傳說,其原型便是此人。只是在那個傳說中,李之芳卻是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愛情結晶,被一個賣豆腐的李老漢收養才姓了李,後來不僅中了狀元,還獨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對抗吳三桂,交戰之時更是靠著陳圓圓留給他的一面吳三桂的帥旗引出了吳三桂的愛子情深,由此平了三藩之亂。
只不過,此間的李之芳卻並不是在那個傳說中在戰後被康熙封為“平南王”的那個“李閣老”,而是前半生順風順水,等待著二十幾年後在衢州抗衡耿精忠,而此刻卻要面對一場在他的人生中本不該出現的一場大變局的金華府推官李之芳!
自八月二十八清軍被明軍擊潰,進而兵臨城下之後,本打算逃回府城備戰的知府在馬三省離開後還是被知縣勸了下來。仔細想來,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畢竟清軍剛剛戰敗,知府便逃回府城,縣城的人心必定喪亂,滿清也絕不會饒恕這等行徑,更會因此禍及家人。
所說眼下暫時不方便離開縣城,知府還是向府城飛鴿傳書,要求代掌庶務的推官李之芳根據他提供的情況向杭州求援。而李之芳在接到求援信後,也按照知府所寫的內容轉述一番後立即飛鴿向杭州發去。
只不過,李之芳前腳剛寫完一封,後腳就傳來了東陽縣城被明軍一股而破的訊息。眼見於此,李之芳連忙派人攔下了鴿舍中已經準備放飛的信鴿,重新寫了一份更加誇張的求援信。
陳文出兵時只帶了不到七百人,而知縣得到橫店鎮求援口信中也是幾百人的規模。可是等他擊潰了東陽縣的守軍後,東陽知縣就把這個數字變成了三千多。再到李之芳此前收到的那份清軍戰敗退守縣城的求援信時,則變成了七千有餘,多出了超過九倍的水分。
東陽縣城被明軍攻陷,那麼按照這個時代軍隊的風格,掃地為兵幾乎是必然的,那麼一萬人的規模應該總會有吧。
於是乎,李之芳毫不猶豫的在求援信上大筆一揮,“旬月間,十萬人從賊”,而十萬人從賊這樣的規模,正符合“許都,尹燦之亂復現於今”的標準。
就這樣,這封求援信自金華府城飛鴿傳書至杭州,再從杭州換了一個航班後,轉飛寧波定海,又坐了一次船才在九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