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臣吃過,不只一次。”柳銘淇這下子就說得理直氣壯。
景和帝和苗炎,包括趙壽在內,都訝然的望向了他。
柳銘淇真的吃過。
不過是在前世。
前世不是提倡要吃粗糧嗎?
麥麩和米糠便是營養學家們說的好東西,絕對比精製大米好。
柳銘淇有段時間就自己這麼熬粥吃的,那種粗糙感是有點重,但絕對不是難以下嚥。
連柳銘淇都能吃得下,災民們怎麼可能吃不下?
其實別說是這種混合粥,就是全麩糠的,災民也沒有說吃不下的,只是皇帝覺得他們會吃不下罷了。
“您今天晚上就可以讓他們現場製作一鍋麩糠粥出來,正好可以讓丞相他們也嚐嚐。”柳銘淇提議道,“如果大家覺得還行,那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呢?”
景和帝覺得,今天晚上柳銘淇難得說一句“人話”。
還就是這句話讓他覺得還行。
全麩糠的他不能接受,但如果加入了大米,那就不完全是牲口吃的了,好歹也算一種粥的型別。
景和帝轉頭吩咐道:“趙壽,你安排下去,讓他們準備好,就在御書房門前熬製,不許摻假。待會兒晚上去文淵閣讓丞相、尚書們都過來喝一碗。”
“遵旨!”
趙公公又跑去了門口。
看著他的背影,景和帝心情沉痛之中,莫名其妙的忽然有些輕鬆起來。
……
注:有兄臺提問,為什麼寫大康朝富足,卻僅僅是1年左右的餘糧,這個不符合富足的標準吧?
《禮記》曰:“豐年不者,四年不位,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意思是,如果糧食沒有超過九年的儲存量,就代表著物資不夠充分;而如果國家的存量沒有沒到六年,那麼還是比較危急的;一旦少於三年的存糧,那麼就不能稱之為“國家”了。
這種說法對不對?
要看時候。
放在西周這樣人口稀少的時候,當然沒問題,甚至每個朝代的起始50年之內,都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一旦穩定下來了,人口必然迎來暴漲,土地卻沒有隨著增長,糧食總產量也不會增長。故而再多的糧食儲備,都跟不上這個步伐。再加上不斷的水災、旱災、蝗災等等,都要消耗大量的錢糧,所以別說9年儲備,3年都不可能。
2020年談起有可能歉收的時候不就說了嗎,我們的糧食儲備是1年半,足夠大家吃的,不用擔心。
連現代的國家都如此,況且大康朝還在前面幾年連續遭遇了颱風、乾旱、洪澇災害等等,因此秀才設定經歷這麼多災難後,目前大康朝為1年儲備,竊以為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