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的山地收容整理,並與八路軍聯絡。日軍如直攻太原,則從敵側後予以襲擊。日軍如向南進攻,則沿同蒲路東側山地逐步撤向太谷、平遙。忻口方面的部隊,除派一小部守北郊既設陣地作守城的警戒部隊外(必要時撤過汾河以西),其餘皆撤過汾河,佔領汾河以西的高山地區,監視敵人,進行整頓,必要時則側擊敵人。這樣,東北兩方面的撤退部隊,既可休整又可牽制敵人攻擊太原城,城內部隊也可為城外部隊的支援,相互策應。黃的上述意見,得到孫連仲、衛立煌的贊同,而晉綏軍將領則對閻的計劃不敢表示異議。閻錫山與黃紹竑各持己見,相持不下,會議開到深夜1點多鐘仍無結果。最後閻錫山說:“軍隊已經行動了,要改變也無從改變了”。原來閻錫山在會前已給各部隊總司令下達了命令。當夜,閻錫山率趙戴文等匆匆離開太原,沿晉西公路退往交城。
一、整軍抗戰(42)
閻錫山雖然最後敲定了固守太原的戰略方針,但黃紹竑、衛立煌均不贊成,而且閻錫山臨陣先退,更引起黃、衛二人的不滿,加之,日軍緊追不捨,立足不易,他們並未按閻錫山的計劃行事。從晉北撤下來的中央軍各部至太原時,均未進入既定的防守陣地,而是繞城南撤。晉東方面預定防守太原城東的部隊,因日軍已逼近太原,有的未能及時撤回,有的雖已撤回卻無鬥志,與敵一觸即向南撤。實際上依城野戰的部隊,只有晉軍王靖國、陳長捷部在北郊一線防守;郭宗汾第71師及獨立第7、第8兩個旅,在城西一帶佈防。
傅作義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硬著頭皮承擔起守衛太原的重任的。但他並未因軍情惡變而有所動搖,而是抱著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部署城防。他將所轄1萬餘兵力(戰鬥員約6000餘)部署在三道防線上,第一道在城外,第二道以城牆為屏障,第三道左翼在三橋街一帶。另以第35軍副軍長曾延毅為*司令。其城防部署為:北城,第218旅董其武部;東城,第211旅孫蘭峰部及第73師;南城,第213旅楊維垣部;西城,因背臨汾河,僅以新編獨立第1旅陳慶華部守備。炮兵分佈在全城的各個炮兵陣地。城廂前進陣地:北關兵工廠由第218旅之第420團團長李思溫帶兩個營防守;東北城外黃國樑墳地,由第211旅之第419團的張惠源營防守;東南城外郝莊、雙塔寺陣地,由第211旅之韓春富營防守;南城、西城外,由擔任城防的楊維垣、陳慶華兩旅,分別在太原火車站和汾河東岸派出警戒部隊;第35軍的騎兵連,則在汾河西岸,擔任遊動巡邏。其餘部隊編為總預備隊,由傅作義親自掌握,以便隨時支援第一線作戰。
一切部署就緒,11月4日,傅作義集合部隊作戰前動員說:“我們奉閻長官的命令守太原城”,表示要與城共存亡。
當天下午,衛立煌從忻口撤到太原,會晤傅作義。鑑於當時形勢,衛認為依城野戰,已不可能,只剩太原孤軍守城,徒耗實力,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建議傅改變計劃,一同南下。傅作義雖同意衛的意見,但是,迫於情勢,仍堅持據守太原,並表示:“守土抗戰,軍人有責。野戰軍在太原當然要守;野戰軍走了,太原還是要守。” 至於後果,則考慮不了那麼多了。在送衛出城後,傅下令封城,準備與敵決戰。
11月5日,日軍以裝甲車部隊猛攻青龍鎮,剛轉進至陣地的第54師受敵機轟炸,立足未穩,即退至陽曲灣。日軍尾隨而至,霎時陽曲灣亦形混亂,各部隊分向南、向西撤退。西線守軍聞訊後也即向南撤走。晉東方面之敵已迫近太原東南車站、雙塔寺、大營盤,對太原城形成南北合圍之勢。
這樣,太原東、北、西三面依城野戰的部隊已無一兵一卒。閻錫山的依城野戰作戰計劃便成了一紙空文,形成了傅作義孤守應戰的局面。
日軍迫近城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