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部分

整補。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戰事,進行重大的軍事決策,衛立煌接連電請閻錫山到臨汾議事。

閻錫山本不計劃到臨汾,只想先在呂梁一帶收容起晉綏軍以待發展,在衛立煌的電催之下,只好改變初衷。臨行前曾賦詩曰:

十日之間大麥郊,殿後原非畏人嘲。

晉綏全軍無訊息,收容之責豈容拋。

臨汾三電敵緊張,顧此失彼事兩難。

只有舍此往彼去,留下睛波了未完。”

11月20日,閻錫山抵達臨汾,一面指揮同蒲鐵路沿線部隊,阻滯日軍南進;一面準備將以空間爭取時間的戰略轉變為以時間爭取空間的新戰略。

12月29日,閻錫山應蔣介石之召,乘火車赴漢口,出席軍事會議,商討抗戰形勢和新軍事對策。當時,南京已經失守,在會上是讚揚中樞的抗戰決心,還是批評中樞戰略失誤?閻錫山覺得很為難。唱讚詞吧,大片國土甚至首都都淪陷了,實不能唱;批評中樞的政策吧,自己所負責的晉北地區也淪陷了,又不理直氣壯。經過反覆權衡,他決定採取緘默不語的態度,並賦詩說:“南京失守舉國尤,此去何敢雲分憂。中樞有計挽危局,無須淺識與共謀。”

1938年元旦,閻錫山在漢口又感賦如下:

立國全憑未雨綢,飢餐渴飲舍無求。

當國必須此為務,國家民族蒙福庥。

立國全憑未雨綢,禦侮舍此別無由。

六十年前如變法,今可並駕齊美歐。

立國全憑未雨綢,地大物博四百州。

史年五千人四億,睡獅久睡反招謀。

這三首詩,既是閻抗戰思想的表露,又是對蔣介石國民政府不及早準備抗戰而招致大片國土淪陷的委婉譴責。

當時,日本向國民政府提出和談,陶德曼進行調停,汪精衛鼓吹妥協,與會的將領各持己見。閻錫山則提出了一個有條件妥協的看法,他認為“凡一個戰事,總要了結。甚麼是個中途,也難為在確定”。“妥協與否,是以國家民族利害為前提,假若對方與我們一個頂有利的條件來妥協,妥協並不是滅亡”。他賦一首題為《和與戰》的詩,雲:“主和主戰莫紛紜,自古和戰意難同。和戰果與國有利,主戰主和有何分。

一、“回馬”作戰(2)

會畢,1月6日晚,閻錫山離開漢口返晉。在途中他反覆思索下一步棋該如何走?儘管在武漢會議上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但是,經過權衡,他還是看清了日本假和談實進攻的真相,主張堅決抵抗,甚至主張反攻太原。於是致電各總司令:

各總司令:

密準軍事委員會第一部通報開:茲準總顧問法肯豪森函送12月15日簡要情況判斷,相應將貴部有關事項摘錄如後,請查照參考等語。茲將原件隨電抄發,希即參考為要。閻虞參戰印。

原文如下:

一、敵情

敵自佔領南京後,於原主陣地到達一中間目標,其政治之意義反超過軍事之上,敵方今後之繼續作戰約有下列目標:

甲、北方破壞中蘇一切聯絡,經寧夏向皋蘭前進。驅逐我晉北活動兵力,並於最近由南前進,主力向潼關佔領山西。沿平漢路續取攻勢,先到達黃河,渡過黃河向徐州前進,以佔領山東。有計劃東海或迤北一帶登陸可能。

乙、略。

二、繼續作戰之著眼點

甲、基本廣大空間地形及氣候之利用。利用空間,宜注意不使部隊於敵接近時即行退避,證諸經驗,此種持久戰之錯誤見解,直使部隊受重大之損害,且迅速沮喪士氣,宜就各地區嚴格分別,何者可以利用空間,按計劃退避,何者須應絕對固守或進佔,但即時擬放棄之地區,原則上亦應有絕對固守之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