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隨著名田制度的出現,春秋戰國之際層出不窮的爭地、奪田之事也應運而生。
當時各國君主為了獎勵有功之人,特別是立軍功者,以土地賞賜立軍功者的制度也相繼出現。隨之而來的,便是土地買賣之事的發生。
漢武帝時董仲舒曾言:“……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於是,小民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因此,董仲舒提出了限民名田,以澹不足的建議。
可董仲舒的建議並未能實行。
相反,官府不斷以土地充賞賜,強佔民田之事也時有發生,土地買賣更是有增無減,小民“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的情況愈來愈多。
前朝末年,又有師丹其人再次提出私有土地“宜略為限”的主張,孔光與何武等人,進一步提出限制諸候王、列侯及吏民私有土地數量,稱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
然而,由於“丁傅用事,董賢隆貴,皆不便也。詔且須後,遂寢不行”。
師丹等人的限田之議又落空了。
至王莽時,更是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意圖恢復井田制度和廢除土地私有制。
後群豪群起反對,迫使王莽下書曰:“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
王田制自然也失敗了。
縱觀前事,劉秀自然深知新政釋出時的時機、實施的具體人、以及力度都是需要謹慎掌控。
可如今外有權閥勢力未滅,內有動亂起義,盜賊猖獗,他又哪敢輕易實施田地新政?
雖為皇帝,可他至今也只能做主宮中之事而已,如何不憋屈,如何不憤怒呢?
而在前事困擾他,而現在他還未想出應對之法時,宮內便又出這等貪墨之事!
宮外的豪族他一時動不得,宮內的侍臣他還收拾不了嗎!(未完待續。。)
215 懷執怨懟郭皇后【十四】
215 懷執怨懟郭皇后【十四】
所以劉秀變相在這次事件中發洩出了自己長期積累的怒火,而侍臣們自然遭受了魚央之災。
不過怒火之後,劉秀還是得仔細的思量同土地問題密切相關的農民破產後變為流民,奴隸及依附人口的問題。若是這個問題不好好解決,大漢只怕無法穩定的走下去!
可要是一開始就向豪族動手,只怕他們當即便要反叛自己。
唯一的辦法,便是釜底抽薪!
從古自今,豪族的勢力來源,全是依靠佔有和控制農民,使他們或為奴或為租戶而形成。
若要釜底抽薪,便勢必要限制奴婢的數量,讓豪族勢力在他的可控制範圍內。
人乃勢力根本,如果沒有人再心甘情願受豪族驅使,那麼豪族的勢力自然一落千丈!
只是要想讓農民不被驅使,也就勢必要阻攔農民在遭遇天災**時,成為流民的可能性……
可早在前朝武帝時期,面對因天災**而破產流亡的流民群,武帝便採取了移民實邊,發展屯田等措施。卻也未能解決流民群的問題,反而釀成了前朝末年的農民起義。
到王莽時,雖然他斷然決定取消一切奴婢,將現有奴婢改名為“私屬”,並禁止奴隸買賣。
可結果也同其企圖恢復井田制的王田制措施一樣,以失敗而告終。
前人已多教訓,劉秀自然在行事時更加的謹慎小心。
但他深知:奴婢問題和依附農民問題與他想要解決的土地問題一樣重要!都必須要儘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