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5部分

理,筆墨濃淡相宜,讓人看起來感覺十分舒服,確實是篇好作品。

不是王觀膚淺,實際上這也是鑑定的小竅門。因為書法字帖,通篇都是文字,反而更要注重賞心悅目的效果。不然的話,全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估計看得眼睛都花了,哪有什麼欣賞的心情。

所以說,一篇好的書法作品,首先要考慮其中的佈局,還人筆墨的濃淡。尤其是長篇書法大作,哪裡該疏,哪裡該密,落筆什麼時候重,什麼時候輕,都是很有講究的事情。

疏得太厲害不行,那就顯得鬆鬆垮垮,不成樣子。但是密得緊湊,又顯得擁擠不堪。筆墨的濃淡也是這樣,墨色淋漓固然好,但是過猶不及,又顯得烏黑一團。相反,要是筆墨十分輕淡,似有若無,看著都覺得費勁。

就是由於有諸多的講究,所以能夠流傳下來的名家字帖,無一不是精品佳作,堪稱是後人練習書法的範本。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確通道:“不僅是懷素的作品,而且更是他中年以後,領略了書法的真諦,書法創作進入了巔峰狀態的手筆。”

“這話有什麼根據?”旁邊有人好奇道,畢竟也不是誰都懂得鑑定書法字帖的,看不出其中的精妙絕倫來也很正常。

“當然有依據。”

此時,那個專家笑道:“據史料記載,懷素和尚年輕的時候,練習書法很勤奮,曾種植上萬株芭蕉樹,把葉子都剪下來,用來練習書法。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懷素少年的時候,卻沒有師承,卻為他的書法創新埋下了伏筆。”

“畢竟眾所周知,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時代,唐朝書法氛圍崇尚法度。王羲之書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時人更是趨之若鶩。然而,懷素卻是一個叛逆者,並不在意當代的藝術潮流,更多的是自己探索。”

說話之間,專家感嘆道:“安史之亂之後,大詩人李白南遊洞庭瀟湘。這一年,李白五十九歲,懷素正值弱冠之年,他慕名前往李白處求詩。這是懷素第一次遇到李白,也是唯一一次與其交往。”

“兩個人性情相近,李白斗酒詩百篇,懷素醉酒字更狂。作為長者,李白愛惜人才,更提拔後學,對懷素創新給予了肯定,甚至寫詩讚揚。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一首草書歌行,道盡的李白對懷素的偏愛與推崇。

王逸少就是王羲之,張伯英則是張芝,張顛自然是張旭。李白說王張兩人浪得虛名,是因為他們的藝術成就已成為了過去。又說張旭老死不算數,重在推崇少年懷素英名。

當然,不師古三字,旨在表明懷素的創新精神。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詩比較誇張,而且他性情豪爽,覺得一個人好,那肯定把對方使勁地捧高,也不怕對方掉下來摔死。”

適時,專家笑道:“幸好懷素也沒有辜負李白的期望,年輕的時候肯定當不得草書獨步天下的稱讚。但是到了中年,經過十幾年的遊學,他的書法也進入略無凝滯的境界了。”

“當然,所謂的不師古,也只說對了一半。年輕時候的懷素,的確是不師古,但是過了而立之年,他的書法就開始處於彷徨的階段,筆法停滯不前,遇到瓶頸了。”

“發現自己的書法沒有提高之後,他就開始四處遊學。在遊歷的過程中,他謁見當代的名家,觀賞前人墨寶,然後豁然開朗。”

“然而懷素真正獲得筆法精髓,卻是拜見他的表叔鄔彤之後,才逐漸領悟到魏晉的筆法。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也是顏真卿的同窗。鄔彤把懷素留在家中,他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之的書法,如寒冬枯樹等缺點,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

說話之間,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