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也就是跟包總你先交給實底。」趙澤君點頭。
「那好,我儘快安排。」
……
正如包和平所言,天弘基金這幾年的效益,實在是提不上嘴,從前年開始,每年虧損都超過了12,尤其是今年,雖然一年尚未過完,但是根據前面幾個月的資料估計,幾年公司的虧損,恐怕要達到16左右。
這就很嚇人了。試想,每年這麼百分之十幾的虧下去,公司能支撐幾年,當初股東們投進來的錢,幾年下來,還能價值幾何?
總經理是職業經理人,公司業績不好,董事會自然向總經理問責。今天,公司董事長李奇又一次代表董事會,和總經理郭書強談到這個問題。
郭總對於公司的營收狀況有他自己的無奈之處,說:「李董,情況你是知道的,不管怎麼說,公司六支基金的規模還是在逐步擴大的嘛。」
基金公司就是靠著管理基金收取管理費賺錢的,公司管理的基金規模擴大,公司卻虧本,這看起來是個悖論。
第一百七十五章 基金身上的吸血鬼
按照常理來說,基金公司的收入和基金的盈虧不直接掛鉤,而是取決於基金的盤子大小,包括管理費在內的各種服務、手續費,共同組成的基金公司的收入。
無論這個基金對於客戶而言,是賺了還是賠了,賺多賺少,對於管理基金的公司而言,費用都是一樣的。
所以考核一家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指標,反而不是所運營的基金盈利能力,而是基金的規模。
就類似股票的『基本面』,只要基金的規模在擴大,基金公司的『基本面』就都是好的。
當然,一般來說,規模越大的基金,盈利能力越有保障,反過來,又會促使更多的客戶買這個基金,進一步增大進規模。
總之,雖然天弘在虧錢,但由於幾支基金的總盤子,都還在平緩的增長,天弘的基本面還算過得去,天弘基金在郭書強的帶領下,畢竟還是在正面發展的。
李董一瞪眼:「郭總,話是這麼說不錯,可是我們要搞清楚,不管正面發展負面發展,公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發展得再好,不賺錢,還虧本,這樣一年百分之十幾的虧,誰能受得了?幾個大股東都已經在跳腳了,你自己算一算,當初投資幾千萬,一年虧百分之十幾,現在還剩多少,公司還能經得起幾年的虧損?」
郭書強是李奇的老搭檔了,當初李奇在華夏基金做高管的時候,兩人就有多次的合作,彼此頗為默契。
郭總也清楚,李董來問責,也是那些股東在後面催的,金融危機才勉強平息下來,背後的幾個股東公司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波及,迫切希望在金融市場這一塊能有所建樹。
郭書強起身關上了辦公室,語氣稍稍放緩了些,皺起眉頭,說;「老李,你以前在華夏幹,應該是清楚的,基金公司不賺錢,也不是我們一家。說白了,咱們就是給銀行打工的,就連華夏、廣發這樣的大基金公司都沒辦法。」
「銀行……」說到這兩個字,董事長李奇的眉頭也是忍不住的跳了跳。
基金公司對於銀行的態度,可以說是又愛又恨。表面上,跟祖宗似的把銀行敬著,心底裡,恨不得操翻銀行十八代祖宗。
基金公司的盤子變大了,各種費用自然就收多了,可為什麼還是虧損呢?
就是因為銀行在中間,狠狠的吸血。
一般來說,一支基金所能帶來的除了基金本身的盈虧收入,還有其他幾塊,由金融市場共同分享。
購買費用,比如申購費、認購費、銷售服務費,這一塊,全部購買渠道機構所有,也就是銀行所有;
贖回費用,其中大約四分之一歸基金的其他投資人所有,剩下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