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章 黃柏瀉火解等等

物黃皮樹的乾燥樹皮。呈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一,厚約1 - 6毫米。外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較平坦,有縱溝紋,皮孔橫生,嫩皮較光滑,有不規則的細皺紋。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黃色,具細密的縱稜紋。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氣微,味極苦。

二、歸經

黃柏歸腎、膀胱經。《雷公炮製藥性解》中記載:“黃柏入腎、膀胱二經。”其苦寒沉降,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為治下焦溼熱及熱毒之要藥。

三、產地與分佈

黃柏主要分佈於四川、貴州、湖北、雲南等地。四川、貴州、湖北等地是黃柏的主產區,這些地區氣候溼潤,土壤肥沃,為黃柏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四、形態與特徵

黃柏樹高10 - 12米,樹皮暗灰棕色,呈薄片狀剝落。小枝呈暗褐色,無毛。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 - 13片,卵狀披針形或近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黃綠色。果實球形,成熟時黑色,有特殊香氣。

五、用法及注意事項

(一)用法

1. 內服:可煎湯、入丸、散或浸酒。如《傷寒論》中的“黃連解毒湯”,黃柏與黃連、黃芩等配伍,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浸洗。如用黃柏末與蜂蜜調敷於患處,可治療瘡瘍腫毒。

(二)注意事項

1. 用量:黃柏苦寒,用量不宜過大,一般煎湯時,用量為3 - 12克。

2. 禁忌:脾胃虛寒者忌服。《本草經疏》中提到:“脾胃虛寒者禁用。”

3. 不宜久服:長期服用可能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

六、功效與作用

(一)清熱燥溼

黃柏能清熱燥溼,可用於溼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熱淋、腳氣等。如《傅青主女科》中的“易黃湯”,黃柏與山藥、芡實等配伍,治療溼熱下注之帶下。

(二)瀉火解毒

黃柏能瀉火解毒,可用於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毒、溼疹等。如《外科正宗》中的“黃連解毒湯”,黃柏與黃連、黃芩等配伍,治療熱毒熾盛之瘡瘍腫毒。

(三)退虛熱

黃柏能退虛熱,可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等。如《知柏地黃丸》中黃柏與知母、熟地等配伍,治療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

(四)抗菌消炎

黃柏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多種細菌、真菌有抑制作用。如《本草綱目》中記載:“黃柏治口舌生瘡,赤眼腫痛。”

七、附方舉例

(一)黃柏蒼朮湯

組成:黃柏10克,蒼朮15克。

功效:清熱燥溼,健脾止瀉。

用法:將黃柏、蒼朮洗淨,加水適量煎湯,去渣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

(二)黃柏知母湯

組成:黃柏10克,知母10克。

功效:滋陰降火,清熱除煩。

用法:將黃柏、知母洗淨,加水適量煎湯,去渣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

(三)黃柏苦參湯

組成:黃柏10克,苦參15克。

功效:清熱燥溼,殺蟲止癢。

用法:將黃柏、苦參洗淨,加水適量煎湯,去渣取汁。每日1劑,分2次服。

(四)黃柏地榆湯

組成:黃柏10克,地榆15克。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

用法:將黃柏、地榆洗淨,加水適量煎湯,去渣取汁